返 回
所在位置: 党史学习教育 > 体会感悟
文化主体性:文脉赓续新空间
发布时间:2024-01-15 14:53:3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法路径。

一、“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是极具原创意义的理论观点

“着力赓续中华文脉”在对接传统文化、包纳时代气象、面向世界大局、彰显理性哲思等方面,有重大的原创性贡献,具有深厚实践性、严谨学理性、有机整体性和周密系统性。

基于文化建设工作的深厚实践性。任何思想理论的产生,都离不开实践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把握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实践创新,潜心历史、深耕基层、务实精进,树立了实践出真知的光辉典范。例如,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深入了解浙江文化传统,规划实施良渚遗址保护、《宋画全集》编纂、龙泉青瓷博物馆建设等重大项目,取得丰硕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等古代民本思想中的积极元素,并将其升华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居于重要地位。

彰显科学精神的严谨学理性。习近平总书记重视以科学思维方式进行学理分析,他的理性探究和缜密逻辑是文化建设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的重要成果,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为将优秀传统文化运用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大局,提供了理论遵循和方法引领。在中华传统文化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吸取前人之见,统筹学理认知和实践需求,对文化概念作出归纳界定,深入探求中华文化传统的内在结构,科学分析中华文明演进规律,提炼出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五大突出特性。

重视统筹布局的有机整体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现实和未来具有必然的内在继承和创新关系。习近平总书记从文化传统的内在联系中统筹历史成就、现实基础和未来目标,强化文化发展的整体连续性。他多次强调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他统筹文化发展的总体布局,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新时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领域。他强调“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作了整体关联。他构建融汇中国古代史、中共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和世界史的整体历史知识体系,作为提高领导干部历史文化素养的学习内容。“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习近平总书记以整体性的统筹和布局,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生性地、结构性地获得推动发展的软实力,体现了文化传统在当代社会的现实价值。

统合内容集成的周密系统性。“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是一个包括文明起源、基本特质、发展形态、文化基因、文化共同体、文化精神、文化力量、道路选择、以史为鉴等内在关联紧密的内容集成。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文明的起源、演进、精神特质、发展形态和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要求开展深入研究阐释。他多次提到文化基因及其重要性:“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他认为中华文化是具有精神高度的优秀文化,要充分发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引领作用。他深刻揭示中华文化的强大力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他深刻揭示文化传统之于道路选择的决定作用:“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

二、深入认识赓续中华文脉的文化主体性

近代以来,如何认识和赓续中华文脉,一直是重大时代命题,古今之辩、中西之争从未停止。中体西用、全盘西化等观点众说纷纭,总体趋势是以西方文明为现代文明的范本而加以模仿追随,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削弱以致失落。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文化主体性,他精辟地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语境里赓续中华文脉,深化认识文化主体性,是其中的重要内涵。

坚定站稳中华民族文化立场。中华文明因源远流长而生命力强盛、因丰富多样而活力充沛、因积淀深厚而能量巨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提升文化自信,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思想源泉与立足根基。

准确把握具有现代文明价值的有益元素。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现代力量。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语境里赓续中华文脉,要从有益于构建现代文明价值的角度提炼相关元素。中华传统文化与古代社会同根共源,具有历史局限和普遍价值双重面向,既与现代社会关联深刻,也有根本差别。古今社会沧桑巨变,古代传统不能整体转化为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形态。即使就历史上的积极元素而言,有些如筚路蓝缕的开拓精神、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虚怀若谷的博大胸怀、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等,体现民族特征、富有永恒魅力,具有跨越时空的当代价值;有些则已难为当代社会所用,或者需要运用现代观念对之加以转化。

抱持面向世界的开放态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中国化的土壤,也打开了中华文化传统面向世界的全新境界。秉持尊重差异、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文明观,以开放包容的胸襟气度吸取世界文明优秀元素,有助于建设立足于世界文明高地的中国价值体系,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活力。

三、以深度研究拓展赓续中华文脉的新空间

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着力赓续中华文脉,需要有新认识、新站位、新布局,必须以必要的基础理论研究作为前提和支撑。

聚焦重大文化特质,弘扬地域文化精神。中华文明是具有精神高度的优秀文化,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认同把中华民族凝聚成牢不可破的文化共同体。浙江着力赓续中华文脉,要更多聚焦于提炼重大文化特质、弘扬地域文化精神。例如,在宋韵文化传承中,生活精致和艺文风雅固然有其价值,但矢志不渝、自强不息、攻坚克难、勇毅奋进的精神砥砺和能力本领则更为重要。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概括提炼出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精神对经济建设发挥了强大的推动作用,成为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核心竞争力,哺育了浙江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创业、特别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浙江人的创业热情。

建立赓续中华文脉的知识体系和传承架构。建立当代赓续中华文脉的知识体系,可以反映文化传统与时俱进的轨迹,展示具有时代特色的清晰传承图景,为实际工作提供守正创新的资源和理论依据。2020年启动的浙江文化基因解码工程,至今已颇见成效。在此基础上,以一万年上山文化、五千年良渚文化、一千年宋韵文化为重大节点的纵向脉络,以重要元素、内在结构、基本特质、发展形态为重要模块的横向网格,构筑赓续中华文脉当代传承的整体架构。

深入研究中华文明的近代转型。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近代史,开启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改变中华民族命运、实现古老文明新生的探索和奋斗、艰辛和荣耀,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最为切近可见的历史资源。从古典文明—近代文明—现代文明的轨迹中,研究文明演进的繁复曲折,探索未来发展的方向路径,极有必要。

深度剖析传统民间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众多积淀深厚、影响深远、民众基础广泛但与当今时代不相适应的现象,如宗族文化、隐逸文化、神仙文化等。如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赋予其时代新意,是具有极大现实需求的“创造性转化”探索领域,可为传统文化的现代更新提供触及文化传统深层结构、抵达民众心灵深处的发展空间。

【执笔人:陈野,研究员,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陈野   编辑:李佳萌
党史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