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写真”第二季开启(),杭州读者“羊咩咩”联系我们,希望我们关注那些“消失的报刊亭”:“大街上的报刊亭越来越少了,为了生存,功能也越来越多元化。希望留下为数不多的报刊亭,给喜欢杂志报纸的读者留下一些岁月的念想。”
报刊亭曾是时代的文化印记,也是城市的风景线。如今,还有多少坚守着的报刊亭,谁又在坚守?
1月4日,潮新闻记者在杭州河坊街附近找到了两家报刊亭。
20年前开报刊亭要考试
两边的黄金广告位能赚不少钱
中午时分,54岁的莫勇平从家里烧了两只菜,黄瓜炒蛋、排骨粉丝汤,一一装进饭盒。他先给康复医院里84岁老母亲送去一份,小心服侍着吃好,再紧赶慢赶回到报刊亭,接老婆的班。
另一份饭菜,莫勇平要留到晚上,用电饭锅热一热吃掉,等到晚上9点多回家再吃点。
哪怕柳浪闻莺公园就在眼前一百米,他也定是没功夫进去荡荡儿的。
这是杭州人莫勇平的日常。整整20年了,他和妻子日复一日,守着这家4平米的报刊亭。岁月变迁,报刊亭和周遭的风景一样变了又变。
“那一年开报亭可是要考试的。”2003年莫勇平夫妻从工厂下岗,看到报纸上开钱塘报亭的消息马上报了名。“我记得在皮市巷杭十中里考试,具体考了什么忘记了,大致是国家的出版法规之类的”,反正资料都浓缩在一个本子上,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从头到尾背了个烂熟,顺利通过考试,当时还有不少人被淘汰。
莫勇平领到了“邮政524号”报刊亭的资格,自此,这个编号再没有变过。
“一开始做不熟悉,但我比较勤快很快就上路了,一天总可以卖出几百份报纸。”
那是报纸、杂志的黄金年代。报刊亭的架子上总被铺得满满当当,从漫画、青春文学、时事周报到科普读物,各具特色的封面和艺术海报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我报刊亭两边就是黄金广告位,每年的广告费几乎能覆盖大半报刊亭租金,我每月能挣个五六千元,很好嘞。”
平时一有空,莫勇平就读自己卖的杂志报纸。十多年后,他没有想到,许多红极一时的杂志纷纷休刊。
“你记不记得一本叫《花溪》的杂志,我女儿青春路上的陪伴者,也悄无声息就停了。现在我还在卖的大概只有《读者》《知音》了。”
他慢慢意识到,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一代人的青春记忆落下帷幕。
饮料奥特曼卡片都卖
守店如日子细水长流
莫勇平的报刊亭不得不变了。他买了一个立式冰柜,卖各种饮料,还进了许多儿童玩具、西湖绸伞、帽子、数据线等,看着琳琅满目,后来还经营起了彩票,已然成了一家杂货店。
“我这里还能寄存行李,挣个十元钱。对了,儿童的泡泡机、奥特曼卡片、数据线很好卖,我一般放到最显眼的位置。”莫勇平说,这都是他每天在这里观察需求,琢磨出来的。
记者采访的下午,有一位杭州大姐来买报纸,她说家周边找不到报刊亭了,顺路看到这里有就捎上两份。
更多的时候,是几波路过的游客来买矿泉水,一瓶2.5元。“夏天饮料更好卖,也是利润的主要来源。”
还有游客一家三口,给孩子买了一个泡泡机,25元。莫勇平将泡泡机安装好电池,蹲下身来试玩给孩子看,一瞬间七彩的泡泡源源不断冒出来。
就像报刊亭虽小,不起眼,但生意总是细水长流。
他每天都穿戴整齐,今天是红色线帽搭配红色围巾,卡其色风衣,高高兴兴来开报刊亭。一年365天,就大年三十下午关门,大年初一照开,“偷懒,人气就聚不起来了”。
“以前挣五六千很好,现在挣五六千、三四千就勉强了。”莫勇平笑,一杯接一杯地喝茶,“天天坐着就多喝水养生,还有街坊邻居过来聊聊天”。他觉得守店就和过日子一样,习惯了平平淡淡,也不觉辛苦。
只是妻子有时会念叨,“别人家都买了2套房子,我们还住在老房子”。
莫勇平总是劝慰妻子,有一家可以一直做下去的小店,女儿也快要工作了,平凡的人努力过平凡的日子。
杭州还有多少报亭在坚守
69个“它们”记录着城市变迁
莫勇平的报刊亭像是一个窗口,每天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和故事,以及温暖。
他记得以前报刊亭还有公用电话,夏天的一个晚上,有一个中年男子喝醉了,打完电话骑不了电瓶车。他给了男子一瓶矿泉水,陪着聊天直到男子慢慢清醒过来。过了几天,男子和妻子买了好多吃的东西来表达感谢。
“也有一些走丢的孩子、老人,我都会提供帮助,打110什么的。”莫勇平记得有一年春节刚过,早上刚开门,一对退休老教师夫妻过来,递给他一个红包。他一再推让,直到老人说,这是老人家89岁做寿,一定要收下。老夫妻在报刊亭买报纸杂志十几年了,诸如《参考消息》《读者》《国家地理》等等。“老人经常路过我这里聊聊天,现在年纪大了视力弱了,偶尔买《读者》看看。”莫勇平一直记得这份情谊和感动,他拍下了这对老知识分子的背影。
如今,杭州还有多少个报刊亭?
记者从杭州邮政公司了解到,经过相关的城市道路改造,杭州邮政配合拆除了一些破旧的报刊亭,还有部分报刊亭配合城管进行了外立面的提升改造。
目前,杭州共保留了69个报刊亭,分布在杭州主城区和萧山区,这些报刊亭被赋予“一亭一码”。在经营的内容上,主要包含图书报刊、水和预包装食品。
当报刊亭日渐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中,这个故事,或许是莫勇平们选择坚守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