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党史学习教育 > 重要论述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与原创性贡献
发布时间:2023-12-22 10:32:14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与原创性贡献

——上海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学术交流活动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学术研讨会举办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和宣传阐释,12月7日,由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华东政法大学联合主办,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华东政法大学分中心、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文汇报》理论评论部协办的上海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学术交流活动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学术研讨会在沪举办。

会议开幕式由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庆寺主持,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韩强、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宣传处(哲社办)副处长张晓飞分别致辞。会议各阶段发言分别由《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常务副主编曹泳鑫、《宣传通讯》编辑部主任吕东卉、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严宇鸣主持,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阮博进行会议总结。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华大学、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等20余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50余位专家学者聚焦以下议题展开了交流研讨。

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重大概念的提出,为理论工作者深入研究创造了巨大的理论空间。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齐卫平认为,深入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需要把习近平文化思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相联,与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度和深度紧密相联,与党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紧密相联,与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紧密相联,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紧密相联,与中国人民为人类作出更大更多贡献紧密相联。

上海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忻平教授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本质内涵体现为高度的历史自觉,是党对历史发展和历史方位的深刻认识,积极主动汲取百年来现代化进程的奋斗成就和历史经验,体现为对自身使命和发展方向的历史认知,标志着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体现出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永贵从五个方面来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其一,要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体现出谁来领导文化建设的总方向、总要求。其二,文化建设的核心要义在于文化建设为谁服务的问题,文化建设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三,明确了我们奋斗的目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文化建设要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努力。其四,明确了我国的战略布局,并高度重视文化在我国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其五,展现了胸怀天下的国际视野,以文化自信自强面貌来推进文明交流互鉴。

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指导意义,为新时代推进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上海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轩传树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一是明确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二是明确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历史方位,三是明确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担负起“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四是明确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为价值目标,五是明确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根本原则,六是明确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从七个方面“着力”的实践方法、任务书和路线图。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红娟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内容创新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原创性贡献,二是结构性创新,三是反思性创新。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勇教授从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维度来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他指出,从以文化人的角度来看,真理本身是旗帜鲜明的,习近平文化思想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把政治性和学理性结合起来,对于一线教育、理论、宣传都有着重要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两个结合”的典范

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于“两个结合”。“第一个结合”是前提和基础,没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不可能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是深入和升华,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必然要求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深入地结合。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永章教授认为,“第二个结合”是把马克思主义深嵌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度之中,找准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彼此契合点,二者相互契合,彼此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特聘教授徐光寿认为,“第二个结合”是中华文明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方式,是中华传统文明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方式。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新的文化使命”,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曹东勃教授认为,“第二个结合”本身是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以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中华文明永续发展,就是把“第二个结合”的成果具象化。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而中国式现代化又赋予中华文明现代力量,把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是内在超越和外在超越的问题。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院长刘靖北认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高度契合、内在统一。因此,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要以“两个结合”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形态。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国泉认为,我们要挖掘中华文化的治国理政的资源,发挥文化对人和社会教化的作用,在文化中找到解决我们当代人面临难题的智慧或者是启示。

文化主体性是“两个结合”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包炜杰围绕“为何主体”“谁是主体”“何以主体”三个方面对文化主体性进行了具体阐释。

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文化强国建设

习近平文化思想包含着一系列科学的方法论,既有宏观的整体关涉又有具体的实践指向。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辛向阳认为,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要坚守好我们的根脉和魂脉,肥沃好我们的文化土壤,让中华文化植根沃土,长成枝叶繁茂、硕果累累的参天大树。

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不凡认为,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担负起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增强青年大学生新的文化使命感。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也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董慧指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强化历史意识,深刻理解“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打开思想和文化主动。坚持守正创新,夯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根基。坚定文化自信,激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力量。同时,要尊重文明多样性,巩固文化主体性,激活文化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占据人类文明发展高地。

《宣传通讯》编辑部主任吕东卉提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与“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性。她指出,在以文化统贯宣传思想工作的背景下来看大思政课建设,有着以下清晰的指向:一是“大思政课”既要用好文化资源,又要实现文化传承;二是“大思政课”的目标指向是塑造自信自强的文化主体力量;三是“大思政课”要实现以文育人,创新传播方式,改造话语体系,打破次元壁。(供稿:查佩玉,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阮博,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来源:光明网-学术频道   作者:   编辑:李佳萌
党史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