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党史学习教育 > 重要论述
巧用“三支笔”绘出人才“崭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3-12-20 12:02:13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各级组织部门必须牢牢把握“人才”的重要地位,紧握人才“吸、育、留”之画笔,描绘出一副新时代的“人才画卷”。

画好新时代“人才画卷”,要用打开大门“吸”人才之画笔。“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唯有广泛聚才引才,发挥人才聚合效应,才能打造更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服务于乡村发展。要想让乡村振兴的画卷丰富多彩,想要吸引更多的“画家”纷至沓来。广大基层党组织应该,一方面明确的人才需求导向,立足本地急需人才,短板人才,因地制宜,精准引进与地方发展、乡村振兴、特色产业相适应的对口人才,避免“水土不服”。另一方面开明的人才政策,按照党管人才原则,组织部门应发挥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作用,结合当地产业基础和优势,明确发展定位和目标,细化本地区所需人才结构、管理机制,制定可行的人才引进方案。引才方式上,注重“刚柔并济”,既带编进校上门引、关口前移订单引、共叙乡情感召引,又要积极与各大高校、各专家团队等与本地产业结合方式柔性集聚一波智力,最大范围“集天下英才而用之”。

画好新时代“人才画卷”,要用不拘一格“育”人才之画笔。“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给予我们关于人才得启示,别人的再好都不如自己的好。因此若只“吸”不“育”,那建成的只是乡村人才振兴的“海市蜃楼”,无法使乡村人才振兴实现“滚雪球”的“蝴蝶效应”。广大基层党组织应该,一方面主题教育“育”红色英才。思想是一切行动的总指挥,利用主题教育为契机培育人才。充分利用主题党日、党史学习等丰富的活动形式对本土人才进行理论知识的武装并唤起其“红色”基因。另一方面调查研究“育”绿色应才。“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为避免“纸上谈兵”的人才,培育“应试”人才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培养本土人才因地制宜。利用本土优势,让调查结果更“深”更“实”,使研究成果利“己”利“民”。

画好新时代“人才画卷”,要用创造条件“留”人才之画笔。“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留得人才在,不怕没出路”,留下来的人才挥动“才能”墨笔,绘制一副乡村振兴的“繁荣”画卷。广大基层党组织应该,一方面,要抓好人才服务。想人才之所想,汲人才之所汲,整合落实各类政策,如人才住房难、医疗、子女就学等现实刚需问题,为“留才”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抓好人才激励。组织部门应以目标为导向,建立一套人才资源大循环、人才发展内循环、人才流动微循环“三环联动”机制,实现“能者上,庸者下”严管厚爱人才进出良性循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坚持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并举,创造出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成长环境”,营造尊重科学规律鼓励探索研发的“创新生态”,让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广大基层党组织应拿出真金白银引才留才,更拿出真情实感尊才重才,以“瞻山识璞、临川知珠”的识人慧眼,“劝君参透短长理,自有人才涌似云”的用人之道,将人才画卷绘出新时代风采。


来源:光明网   作者:罗炜   编辑:叶丽姣
党史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