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是人走出来的,这里没有路, 我们就给杭州人民走出一条路来!
12月4日,是我国第十个国家宪法日。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昨天,首个国家宪法日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的国旗入藏仪式暨《毛泽东在杭州的77天——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记》新书发布活动在杭州举行。
杭州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地。70年前,毛泽东主席率领宪法起草小组成员抵达杭州,历时77个日夜,主持起草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的初稿,史称宪法“西湖稿”。
翻开这本书,走进北山街84号大院内,一段在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熠熠生辉的历史,在眼前徐徐展现。
开往杭州的专列
1953年12月24日下午2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安排毛主席到杭州休假一段时间。这趟名义上“休假”,毛泽东实则给自己的身上压了一副更重的担子——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治国,须有一部大法。”在开往杭州的绿色专列上,毛泽东语气坚定地说到,“我们这次去杭州,就是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这件立国安邦的大事”。
12月28日零时的钟声刚刚敲响,这辆专列稳稳地停靠在杭州火车站的月台旁。
经过长达100多个小时的旅程,由毛泽东亲自率领的宪法起草小组一行,终于在江南冬夜的茫茫薄雾中顺利抵达杭州。
为什么是杭州
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这是一件事关立国安邦的大事,要完成这件大事,必须要找个能够让自己集中精力工作一段时间的地方。
最终,毛泽东把这个地方定在了千里之外的杭州。这是因为毛泽东对杭州有非同一般的感情。他曾经动情地说:“杭州是我的第二故乡”。
对于闻名遐迩的杭州,毛泽东之前只在1921年匆匆来过,西湖,他甚至都没有时间好好看一眼。
杭州是一个环境特别清静的地方,很适合静下心思考问题。选择杭州作为起草宪法的地方,无疑是最合适不过的。
宪法草案的开头应该怎么写
这个问题在毛泽东心中思考了很久。他觉得应该在前面写一段序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成就做一个纲领性的概况。这段话该怎么写,写到什么程度,需要到各地走一走、看一看。
此后的一个星期里,毛泽东带领大家在杭州走访调研了很多地方。每到一处,他都主动走近当地群众,与他们亲切交谈,了解大家的生产生活情况,听取百姓的意见与心声。这些走访和调研,都为接下来的宪法起草工作积累了最真实、最鲜活的素材。
在之后成文的宪法草案中,不仅明确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列为一条,还提出:“一切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经常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倾听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
我们开始吧
“我们开始吧。”1954年1月9日,在绿荫环绕的北山街84号院30号楼辅楼的平房内,毛泽东把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召集起来,宣布宪法起草小组的起草工作正式启动。
从这天起,毛泽东每天的生活和工作开始步入一种十分规律的程序之中。每天下午3时,坐上轿车从刘庄一号楼出发,沿着寂静的西山路徐徐行至北山街,经过岳王庙,来到北山街84号大院。
在宪法起草期间,毛泽东工作经常到深夜。当时起草意见通过电报和信件在杭州和北京两地频繁往来,这其中大部分是毛泽东亲笔起草的,在多份信件的落款上记录着发出的时间,凌晨×时。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从此初具雏形。历时两个多月的起草过程,可谓是一场艰难的“大战役”,到后期,每个参与这项工作的人都很疲惫了。
为了提神,毛泽东平时主要是靠抽烟,工作人员怕影响他的身体健康,就泡龙井茶给他喝。这一招还真管用,毛泽东茶喝多了,烟就少抽了一些。
我们给杭州人民走出一条路来
在杭州起草宪法期间,毛泽东喜欢去登山。毛主席登山有个习惯,必须要尽兴。
有一次下午四点半左右,毛泽东工作累了,就想到山上走走。走着走着就到了五云山,此时天色已晚。
当时,过了五云山,就只有一条通往天竺山方向的山路。那是一条羊肠小道,很久没人走过了。沿着这条小道走了一阵,天色早已漆黑一片,山路也在没过头顶的杂草间消失了。
大家有些紧张,而毛泽东却十分坦然地说:“鲁迅说过,路是人走出来的,这里没有路,我们就给杭州人民走出一条路来!”
首部宪法庄严诞生
1954年9月20日,必将载入史册的重要一天。这一天,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迎来最重要的一项议程: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7时55分,大会执行主席周恩来宣布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表决结果:投票数1197张,同意票1197张。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54年9月20日通过!”在周恩来的宣布声中,全体代表都情不自禁地站立起来。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终于诞生了,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新纪元,从此正式开启。
三上北高峰
1955年3月上中旬,“五四宪法”已经颁布实施的半年后,再次来到杭州的毛泽东,专门提出要去登北高峰。
在杭州起草宪法期间,毛泽东两次登北高峰。第一次登北高峰是1953年底,当时走的是正面的上山道路;第二次是1954年2月15日,选择了从东侧上山。
令人意外的是,三上北高峰,毛泽东选的是从留下老东岳的上山道路。
为什么要从老东岳登北高峰?这条路石阶非常陡峭,道路两旁光秃秃的,看不到树木,这是一条少人问津的路,大家以为,主席是想走一条不寻常的路。
事实上,这条路他之前下山的时候已经走过了,这次从这里上山,一是想体验一种不同的走法;二是想看看上次事先为了他的安全安排回避了群众,这次有没有得到纠正。
这次登北高峰后,毛泽东写了那首《五律·看山》: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
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
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
一片飘飖下,欢迎有晚鹰。
参考文献:《毛泽东在杭州的77天——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