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10月16日,高新区(滨江)吹响了建设杭州江南科学城支撑杭州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号角;10月30日,“国之重器”杭州极弱磁大设施首个交叉研究平台基建项目正式开工;区块链与数据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白马湖低碳节能概念认证中心相继揭牌……步履不停,加快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紧抓国家科技布局战略机遇,已经成为高新区(滨江)在“后亚运”时代全力书写的新篇章,而高能级创新平台等创新“版图”的不断扩大,也成为钱塘江南岸汇聚人才的强磁场。
搭建“英雄用武之地” 变平台优势为人才优势
从零开始,参与建设“国之重器”,“三十而立”的巩笛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去年6月博士研究生毕业后,他从厦门来到杭州,成为杭州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的年轻一员。不到一年时间,巩笛已经从一名研究院“萌新”成长为量子科学装置与仪器工程技术中心工艺及器部件所所长,参与装置工程化的建设。
极弱磁大设施是“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在高新区(滨江)将有一个性能最高、空间最大的“零磁”空间,为航空航天、深空探测、生命健康等领域提供极弱磁环境和极端检测手段,进行前沿科学研究,保持技术领先。
而为了建设这个“国之重器”,杭州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于2020年底在高新区(滨江)成立,中国科学院院士房建成作为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除了建设“巨无霸”大设施外,还将带领团队建设五个交叉研究平台,加快基础科学向技术创新与应用转化,实现科学、技术、产业三个步骤“齐步走”,依托极弱磁“新型”大科学设施,建设“国际零磁科学谷”,打造“江南科学城”,以高科技赋能浙江产业,引领打造更高能级的杭州湾“双中心”。
“研究院自去年开始实质性运作后,越来越多像巩笛一样的人才加入到了团队中。”研究院人事部部长陈琪列出了一组数据:今年年初,研究院共有162人,到10月底,研究院专职人员已增至371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占总人数80%以上。“随着大设施建成和交叉平台相关工作的开展,未来研究院将要集结一支千人规模的高水平人才队伍。”陈琪说。
近年来,高新区(滨江)着力打造“1+2+6+N”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的脚步正在加快——建设极弱磁大设施,新落地区块链与数据安全研究院、经血管植入器械研究院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建设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等6个高能级产学研平台;持续释放50多家省重点实验室和重点企业研究院、600多家省市研发中心的创新动能。在“招兵买马”的过程中,陈琪也感受到高能级创新平台这些“用武之地”对人才的吸引力。在她看来,高能级创新平台从“盆景”变“风景”,成为了集聚高精尖人才的“黄金台”,也促使平台优势加速转化成为人才优势。
激发人才大能量 做优人才生态促“双向奔赴”
选择滨江,巩笛是为了实现梦想,“能够参与重大设施建设,让我很有荣誉感,研究院给我的成长空间也很大。”而一年来,极具年轻朝气的滨江,也让他的脚步越来越笃定,“只要奋斗就会有收获!”
他住在滨江的人才社区里,不仅人才公寓环境好,人才街区业态也很丰富,15分钟的生活圈内,图书馆、健身房等基础配套齐全。“想跟朋友聚会约饭,去滨江银泰走几分钟就能到,去滨江天街也不远。”巩笛说,最让他印象深刻的就是滨江的服务高效和便利,“申请高层次人才评定只需跑一次,向相关部门反映的问题,也很快能得到反馈。”
为人才提供广阔的舞台,让人才与滨江“双向奔赴”,多年来,高新区(滨江)始终为人才营造更优的人才生态。
支持人才的创业梦想,自2010年起,高新区(滨江)创新推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5050计划”,至今已历经四次迭代,成为了“引一个人才,办一个企业,促一个产业,聚更多人才”的“滨江名片”,累计引进和孵化人才企业1005家,培育各级高层次人才近200人,培育上市企业8家、上市后备企业近20家,吸引社会融资超150亿元。
让人才“此心安处是吾乡”,高新区(滨江)从安居、教育等事关人才生活的“关键小事”入手,比如,加速实现人才安居“三年倍增”计划,全省首创产业园区嵌入式幼儿园办学模式,让人才“带娃上班”成为现实,并创设人才街区,构建“一老一小一人才”特色场景等。
得益于人才生态的不断提升完善,高新区(滨江)已经成为全国最“吸引人”的地区之一,目前,全区各类人才资源总量超过47万人,今年新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超5.8万人,引才量多年保持杭州市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