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报讯 每每路过余杭紫荆村,青翠的竹海相遇悠扬的笛音,旖旎的风光总会不自觉绊住游人的脚步。然而在这片绿意盎然的秘境之中,却隐藏着全球最大的竹笛生产基地,世界上85%的竹笛产品均产自此处。
紫荆村发迹缘于当地的2.8万亩苦竹,在此基础上,当地村委会抓住“中国竹笛第一村”建设发展机遇,打造了“紫荆笛音”共富工坊,带动村民打造竹笛加工业,化“苦”为“甜”,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乡村致富路。
苦竹吹出甜美致富曲
15年前,紫荆村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竹笛加工产业链。“当时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除了手头的营生,偶尔还要加些零工贴补家用。”冯琼是紫荆村的竹笛加工大户,但想起十多年前的苦日子依旧难以萦怀。
就在冯琼以为找不到新路子时,转机出现了。在村委会支持下,依凭着家里分配到的竹林以及老一辈传承的中泰制笛技艺,冯琼做起了竹笛生产个体经销户的生意。从刀切铁磨的手工作坊开始,沿着前人的脚步慢慢摸索、优化着竹笛制造工艺。渐渐的,冯琼的小作坊成长为竹笛厂;刀切铁磨的手工制造升级为更加标准化的数控机床。十余年的光阴,冯琼家因为苦竹办起了工厂、盖起了新楼,切切实实尝到了“甜头”。
冯琼的故事,是共富工坊发挥牵引作用,带动村民发家致富的缩影。近年来,“紫荆笛音”共富工坊积极探索“订单进村、培训入户、服务到家、人人共富”的工坊模式。以竹梦里党群服务中心为阵地,以工坊派单形式为村中高龄老人、居家妇女、残疾人等提供竹笛加工工作,工坊开办至今,已带动特殊群体800人就业,累计为低收入群众增收3500元,通过授人以渔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
竹笛产业走向品牌化、规模化
“散兵游勇不如走正规化道路”。为了增强紫荆村竹笛产业的竞争力,近年来“共富工坊”在成立杭州竹笛行业协会党支部基础上,将204家竹笛加工企业(户)成立4个工坊片区党小组,探索“订单进村、培训入户、服务到家、人人共富”模式,经营户既可通过直播接单自行生产,也可通过行业协会(党支部)将订单派分给其他经营户。同时,严格把控产品质量、样式等标准,将原本各自作战的村民企业汇聚在“中泰竹笛”的统一品牌之下,减少了内部摩擦与冗余,让紫荆竹笛实现了从乡村企业到市场化、规模化的迈进。
此外,紫荆村村党委牵头设立了共富学堂,邀请音乐学院老师、制笛带头人、演奏大师等担任学堂讲师,从红色理论、竹笛演奏、直播培训等领域入手,填补村民知识的空白,提升工坊经营户专业素养。
“笛二代”带来了新血液
竹笛产业也需与时俱进。在“共富工坊”的支持下,紫荆村大批学有所成的“笛二代”纷纷回到了他们父辈曾经奋斗的家乡。
余杭著名笛箫制作师丁志刚的女儿丁佳雯,毕业后便返乡跟着父亲一起经营竹笛产业,为了打破传统“走量不走质”的老模式,挖掘高端市场需求。一方面,发挥年轻人的信息技术优势,利用直播渠道宣传竹笛文化,发掘品质用户。另一方面,也追随他们的长辈,学习着传统的制笛技艺,将新兴科技与传统融合,使之在市场迸发出新的火花。在她与父亲的努力下,数千元至上万元价位的精品竹笛远销日本与韩国,在国内市场之外开拓出了广阔的海外天地。
当前,紫荆村内200余家竹笛加工企业(户)已加入“共富工坊”,形成淘宝店铺近100家,竹笛年销售量约450万支,村民人均年收入达5.3万元,用“苦”竹闯出了一条“甜美”的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