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党史学习教育 > 重要论述
与百年党史交相辉映的科学文化之光
发布时间:2023-11-06 11:01:40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旗帜,把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始终发挥文化建设的感召和引领作用。百余年来,党始终视科学为“历史有力的杠杆”和“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既重视科学作为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基础性的物质力量,又重视发挥科学在思想解放、推动文化发展繁荣方面先导性的精神力量,以强烈的文化自觉与文化担当,不断根据历史发展的要求,深化科学文化建构,深化对科学文化建设的规律性、体系性认识。认真梳理不同历史时期党领导科学文化建设的主要历程,对于树立中国科学文化自信,厚植科学文化土壤,以此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就将科学作为启蒙力量,作为同旧思想、旧文化中愚昧、落后、迷信、盲从相对立的革命的精神力量。1915年陈独秀在《新青年》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中说,“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他列举了当时中国各种迷信现象,指出科学之效,“将使人间之思想行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提出“无常识之思,惟无理由之信仰,欲根治之,厥维科学”。1919年毛泽东同志在《湘江评论》写过一篇《陈独秀的被捕与营救》,盛赞民主和科学思想,指出国人“迷信鬼神,迷信物象,迷信运命,迷信强权,全然不认有个人,不认有自己,不认有真理。这是科学思想不发达的结果”。而著名的“五四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更是直接展现出科学作为先进的文化力量在戳破封建愚民谎言、打破思想禁锢枷锁方面的重要价值,为随后诞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建设中国科学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将科学文化与革命文化相结合、寓科学文化于革命文化之中。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借助科学文化传播马克思主义。1923年至1924年,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科学与玄学的论战”,中国共产党人参与其中,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扬弃中国传统文化,努力用马克思主义来改造中国文化。在“科玄论战”中,中国共产党人对形形色色的唯心论、二元论和不可知论的批判,宣传了唯物史观,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为科学地解决人生问题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武器,让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陈独秀、瞿秋白等人在论战中对科学与玄学关系问题的解答,对科学主义思潮的支持、对唯物史观的科学化的理解、对形而上学的拒斥,构成了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背景,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新文化中的新文化”。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发表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和《整顿党的作风》,提倡实事求是,实际上就是提倡“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反对“反科学的”、“形式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和态度。特别是他在《反对党八股》中深刻指出“无产阶级的最尖锐最有效的武器只有一个,那就是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这是对彻底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精辟注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尽管中国共产党尚未取得执政地位,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用“科学”作为中国新文化的内在属性和前进方向。并对“科学的”作了解释:“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这是继承五四传统,又把它发展到新的高度,体现了科学性与人民性、科学文化与革命文化的高度统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初步的文化自信。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将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付诸于实践,在解放区广泛开展轰轰烈烈的科学教育活动,用科学文化启蒙人民、武装大众,将科学文化与革命文化熔为一炉,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革命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向科学进军、科学为人民大众服务。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人就为新中国的科学文化建设谋篇布局。《共同纲领》不仅规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方针,规定了发展科学技术和普及科学知识的任务,而且把“爱科学”作为国民公德之一,这是对科学文化建设极富创见的部署。毛泽东同志曾讲到“我们除了科学以外,什么都不要相信”“凡迷信一定要破除,凡真理一定要保护”,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方针。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扫盲运动,不仅有效降低了文盲率,也改变了一代人的生活和命运,为新中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新中国的成立使无数的海外学子看到了民族振兴的曙光,大批科学家归国建设新中国,同时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学习和传播。科学文化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制度和组织保障。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彼时为政务院下设单位,行使管理全国科学研究事业的政府行政职能。1951年,中央宣传部成立科学处,成为党领导科学工作的重要体制性安排。1956年成立国家科委,统管全国科学技术工作。1958年,中华全国自然科学联合会和中华全国科普协会合并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在推动科技发展、广泛开展科技普及方面有了专门的群众性组织。这些机构的设立不仅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也为科学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在这个时期,中国科技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重大成就。同时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响应党的号召,争当人民的科学家,把科学研究与群众生产结合起来,既帮助工农群众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广大群众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又注重普及宣传科学知识和文化,提高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科学文化与科学技术同向同行,互动共进,逐步形成了一条极具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发展之路和科学文化建设之路。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尊知重才、弘扬科学精神。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大幕由此拉开,科学文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强调“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科学发展迎来了春天。80年代开始,着力为人才创造宽松的环境、良好的科研条件,充分尊重他们的创新创造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以自然科学专业为主要学习领域的海外留学,迎来了发展大潮,有力地推动了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其影响绵延至今。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用“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点和方向,体现了科学文化是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同时提出“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的要求,明确了以弘扬科学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文化建设任务。1999年,江泽民同志致信全国科普工作会议,指出“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可以引导人民奋发图强、积极向上,促进人们牢固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们实事求是地创造性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使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鲜明地论述了科学文化建设在思想政治层面的重要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既包括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的要求,也包括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方向,在理论上为科学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2008年,胡锦涛同志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弘扬科学精神,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创新精神,是科技进步和创新最深厚、最持久的社会基础。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在全社会大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勇于实践、不屈不挠的精神,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诚信合作、宽容失败的精神,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为科技创新提供科学理论指导、有力制度保障、良好文化氛围。”表明我们党对科学文化传承和发展对科技进步和创新有着直接重大影响的认识、对科学文化建设在建设良好社会风尚、助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认识都达到了新的境界。在这个时期,我们党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科学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的作用愈加凸显,在全社会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科学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日趋增强,中国科学文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科学文化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各项事业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结合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他对为什么从明末清初开始,我国科技渐渐落伍了进行了思索。他在谈到康熙皇帝对自然科学博闻强记,但对社会却无丝毫作用等问题时,深刻指出“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学得再多,束之高阁,只是一种猎奇,只是一种雅兴,甚至当作奇技淫巧,那就不可能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这要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在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过程中,科学技术不仅要成为物质力量,也要成为精神文化力量,更要成为改变社会意识、武装民众头脑的强大武器,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科技的最大能量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作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内容。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求全党“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这为新时代科学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总体布局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对发展科学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对科学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全党全社会必须深刻认识到科学文化是科学技术发展与创新的文化基础,没有科学文化的发展繁荣,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创新和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两个结合”的科学论断,是我们党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在正确历史观中把握科学文化前进规律,打破中西二元对立,以整体观照、涵盖和包容多样,推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不断开创新时代科学文化建设的中国气派。党的十八大以来,科学文化建设工作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的指示精神,注重挖掘和提炼中国科学家在科研工作和服务社会方面的优良品质,形成了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的科学家精神,成为新时代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符号和标志,科学文化在中国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科学文化之光与百年党史交相辉映,其历史逻辑与党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现实逻辑高度关联,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理论逻辑高度统一,科学文化日益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号角,也开启了科学文化建设新的纪元。在新时代科学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动科学文化创新发展,建设富有理性、充满活力、鼓励创新、开放包容的精神文化,并自觉地将其推广到生产生活之中,构筑更基本、更成熟、更重要的精神文化基础,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精神滋养和价值支撑。

来源:科协之声   作者:李昊天   编辑:叶丽姣
党史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