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道之行——“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之外,我们同样可以通过艺术来解读20年来的浙江,每个置身这些恢弘的艺术场景中的观众,都会由衷地感到亲切:家乡的青山绿水,地域经济崛起背后各行各业的平民英雄,推动科技、文化发展的知识分子……那些具有坚定的眼神、绽放着幸福笑容的人们,都是跟你我一样的普通人。
9月12日上午,铭心追梦——“八八战略”实施二十周年艺术特展在浙江展览馆举行了开幕式,展览上88件(组)艺术作品涵盖了书法、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粉)画、雕塑等多种表现形式。
2003年,浙江省委召开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习近平同志全面系统地提出面向未来浙江要进一步发挥八个方面的优势、推进八个方面的举措。20年来,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浙江发生了一系列精彩蝶变。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既是这场伟大变革的亲历者、见证者,更是新时代、新征程恢宏气象的创造者与记录者。
这场集结了浙江百余位一线艺术家力作的展览,生动展现了“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的浙江巨变,充分彰显“八八战略”的时代价值与全局意义。
展览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浙江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主办。
艺术作品中
有一种人民观、文化观
图像是历史的构件,历史终由艺术镶嵌而成。
此次特展展出的近1/4的艺术作品,来自为此次展览专门组织的“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艺术特展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其余作品,来自“百年追梦·浙江省美术书法精品创作工程”“历史的凝眸——浙江历史文化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最前线”等浙江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以及浙江入选全国美展、全国青年美展的优秀作品,充分展示了浙江作为全国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国家队”的实力与风采。
参展作者均为浙江一线的美术、书法创作人才,其中15位美术家的作品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收藏。
比如,书写《八八战略》一组八幅书法作品的分别是沈定庵、金鉴才、朱关田、王冬龄、鲍贤伦、陈振濂、卢乐群、林剑丹等在全国具有声望的书法大家。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谈到,这个系列均创作于十几年前“八八战略”提出初期,“艺术家们从心里头意识到,一方面浙江有文化优势,艺术创作就是这个优势的主战场;另一方面,艺术家又有宣传、表现新时代的责任,是这方面的生力军。所以他们在十几年前,就以高度的自觉性泼墨挥毫,形成了这批创作。”
这场特展的大部分作品为精心创作的恢宏巨制,以艺术形式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谋划的大政方针、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及历届省委“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扎实举措。
以优秀的艺术作品来准确宣传,生动表现“八八战略”的意义和实施,是新时代主题艺术创作的核心任务。浙江在全国率先开启了历史重大题材的创作局面,形成了浙江美术创作的一个独特现象。
“艺术家把自己的创作和‘八八战略’联系在一起,在这个高度上,重新感受自己所画的历史事件,感受人民的力量。这里有一种人民观,有一种文化观。”许江表示,在这场展览中,观众一方面看到不断叠进的历史进程,同时又看到了优秀的艺术作品。
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常务书记杨守卫表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20年来,‘八八战略’引领浙江发生精彩蝶变、实现伟大变革,深刻改变了浙江、影响了中国、影响了世界,也为我省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奔赴基层
见证时代巨变
展厅中的88件(组)作品,就像历史的窗口,见证着二十年来浙江全领域各方面的精彩蝶变。
无数创作者奔赴基层,深入一线观民情、听民声,生动还原了“八八战略”在之江大地的生动实践。
展览现场,一幅油画《美丽乡村建设》以含黛青山和连片茶田为背景,定格了采茶女田间歇息的瞬间,看上去特别亲切。
孙景刚《美丽乡村建设》 油画 260cm×340cm
“我想通过‘特色’展示乡村美丽,让画面富有强烈的感染力。”作者孙景刚介绍,2018年4月,他与朋友前往龙坞茶村,看到了沿山峦起伏的一垄垄茶田,“这不正是‘特色’十足的美丽乡村典型范例吗?”
画中的每个人物都是真正存在的,“中间的大姐,是最热情最爽快的;前面的女孩是上山送午饭的,正在招呼采茶女,她是这张画里的主角;左侧的小女孩带着一只小狗,活泼的样子很有时代气息;她身边50多岁的‘大姐’,来自河南,性格豪爽,知道我是画家,便问这问那,还说‘随便拍,但要真的把我画进去哦’。我真的把她画进了画里。”
鼓舞人心的创作,往往以真实的生产生活场景为原型,《七月骄阳》就这样带着活生生的汗息闯入参观者的视野。
沈晓明《七月骄阳》中国画 218cm×199cm
为还原出更真实的农民工形象,沈晓明在创作前期的半个月里,几乎每天带一个大西瓜去滨江的一处工地,寻找符合主题的人物形象。不是每一天都有收获,但沈晓明还是捕捉到了不少生动的神态形象,也用画笔刻画下那些天的记忆中最强烈的感觉——斑驳。烈日下尘灰满身的斑驳。
这次展览中,有不少多聚焦基层管理的画作。
从2019年元旦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开始,浙江省、市、县(市、区)的四套班子领导干部开展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活动(简称“三服务”活动),聚焦解决问题、破解难题,为企业、群众、基层排忧解难。
“我是‘三服务’实实在在的受惠者,所以应该将所思、所见、所感通过艺术作品呈现出来。”国画《宗旨——深化开展“三服务”活动》作者之一的翁赟烨回忆,他们曾顶着盛夏三下基层,前往小路下村和横坎头村,与当地企业、居民、农户深入交流,挖掘了一些适合表现主题、贴近生活的素材,“比如说典型‘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这个活动的一幕后来被作为服务基层的典型,放在了画面正中。”
为了表现好这一宏大的主题,创作者们还拍摄了70位群众和基层领导的形象,几次调整小稿,最终确定了40名人物形象。之后还奔赴东阳、上虞、余姚当地的工厂企业、田间地头、社区剧团等地,补充拍摄,落实画面场景。在规定时间内,高达2.45米,宽达5.6米,占满了一整面墙的工笔国画作品终于完工。
磨炼艺术语言
宏大叙事下的创新精神
“这是一个让人看了荡气回肠的展览。”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在看完艺术特展后说。
这88件在“八八战略”引导下的主题性创作,不仅用鲜明的形象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社会的健康发展,也集中体现了浙江艺术发展上的题材创新、技法创新。
展览上,有关人工智能、数字化题材的作品,就有七八件之多。如何用传统的绘画体裁来表现这种前沿的概念与科技,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像化到画面中?
《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浙江省油画院集体创作
在开篇板块的油画作品《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 ”》中,浙江省油画院的画家们用到了电子符号、集成电路来展示人工智能,并巧妙地解决了画面中高科技元素多而碎的问题。我们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有两只手,一只从天上伸下来,一只从地上举起来,这两只手让我们感受联通万物创造新物的包容感。画面中央的小孩,仰望星空,撑开双手,以拥抱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新时代,画面把非常抽象的数字经济以一个朗朗升起的生动态势表达了出来。
国画《温州模式》要表现的主题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画家黄骏、彭剑决定以当代艺术语言阐释故事,通过温州各个历史时期发展变化的故事来贯穿整体画面。画面场景设定在以温州“五马街”老街场景为主体的基调中,五匹马的雕像贯穿于画面的历史情境中,并运用了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把马的忠诚品质和奔腾的神韵,赋予在温州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精神气质里。
黄骏 彭剑《温州模式》 国画 248cm×617cm
这样的题材是对创作者提出的挑战。他们从陌生开始,进行新的探索,重新寻找表现方式,重新寻找艺术语言。
“反正最难的交给他们,都出色地完成了。”许江表示,很多作品都特别出彩,让他非常意外,这是艺术语言的磨炼与创新。
尉晓榕 林皖《西泠印社——金石篆刻之“天下第一名社”》 国画 190cm×500cm
国画《西泠印社》把不能在一个时空里出现的人物进行了世代空间的切割与组合——用勾栏和树干,把创建印社的一代人和在改革开放后至世纪末带领印社的两代人,巧妙地放在一起。
方利民 曹晓阳 李小彬《良渚和河姆渡考古》 版画 207cm×605cm
如何把河姆渡和良渚放到一张画里面?《良渚和河姆渡考古》的创作者们,用密密麻麻交织重叠的游客把两处考古代表性的文物串了起来,其中用到了饾版印刷。饾版是明代的一种印刷术,这幅画的创作中其实只刻了8块版的人物,但在8块版的不同排列与组合下,最后形成无穷的变化,版画气质也因此丰富而统一。
开幕当天观展的很多嘉宾表示,这次特展在宏大叙事的主题下,又无比契合当下时代的脉博。“这源于浙江艺术创作的良好生态,一批又一批艺术家慢慢地成熟起来,深入生活,面向未来,对重大题材创作有一种持续的投入,持续的热情,始终葆有活力。”许江说。
【展讯】
展览:铭心追梦——“八八战略”实施二十周年艺术特展
时间:2023年9月9日-9月25日
地点:浙江展览馆4、5、6、11、12号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