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党史学习教育 > 要闻动态
名家共话百年党史的精神密码
发布时间:2023-09-01 14:41:10

近日,北京联合出版公司隆重推出了由北京文学艺术联合会主编,王蒙、梁晓声、柳建伟、梁衡等五十余位重量级的著名作家创作的《百年跫音》一书。2023年8月30日,来自文艺评论界众专家和学者齐聚北京市文联艺术工坊,围绕《百年跫音》这本书,共话百年北京党史的灿烂和辉煌。中国作协副主席吴义勤,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宁,北京市文联一级巡视员田鹏,中宣部出版局原副局长刘建生等;特邀嘉宾张陵、刘岳等;作家代表梁晓声、张陵、张莉、乔叶、刘大先、丛治辰等专家学者,新华社、人民日报等近30家媒体朋友,以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北京华景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出版人,齐聚一堂,展开了一场畅谈党史故事、守护城市历史文脉、解读中国共产党百年传奇的精神密码的思想盛宴。

本次活动由北京市文联一级巡视员田鹏主持。活动开始后,与会领导为《百年跫音》进行了揭幕仪式。

兼具历史、文学与北京的温度

与会专家学者对《百年跫音》一书从不同角度作出了高度的评价。中国作协副主席吴义勤指出,这是一部兼具历史深度和文学美感的献礼之作,旨在深刻挖掘和赞颂北京的红色历史。作家们通过散文形式,以现实中的场地、人物和文物为切入点,精心构建了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这部作品不仅文笔优美、富有思想性,还具备出色的史料性和可读性。令人欣喜的是,该书还包含由北京美术家协会的画家们特别创作的画作,这些作品准确地捕捉了历史人物的气质,与文本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而独特的历史画卷。除此之外,全书还充满了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关怀,它不仅是一部思想之书,更是一部精神之书。它深度解读了中国共产党百年的成长之路,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历史、文脉和党的伟大成就的新视角。总体而言,这是一本集多维度艺术、历史和思想于一体的综合性作品,可视为北京党史的百科全书。它强调了新时代文学在文化建设和民族现代文明中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董事长赵红仕在介绍本书出版情况时指出,《百年跫音》这部书以其选材的创新,创意的创新、作者的权威、书稿的原创、装帧设计的艺术性等诸多特点为一体,是一部独具匠心、充满魅力的佳作。从开天辟地、改天换地到翻天覆地新的天地,该作品承载了建党百年发生在北京的大事记,反映了百年中国剧变的历史缩影,这是一部充满热血、充满温情、充满人文、充满文化的时代震撼作品。

北京市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岳强调,在庆祝建党百年的作品中,咱们这个《百年跫音》是独树一帜。第一是作家写的,我们作家写党史的书不多。第二写作家当地的事熟悉的事儿,这和看材料是不一样的。第三既是文学作品又是历史作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合理想象、生动具体,我们写党史纪实文学的这四个标准,这本书都是挺符合的。

一部红色经典工具书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本书作者之一梁晓声深入分析了该书的独特之处。他坦言,在最初接触《百年跫音》时,他未曾完全预见其价值,但逐渐认识到这本书的意义认为这本书是经典之作,可以作为工具书置于书架上,可以通过特定渠道广泛传播,包括工厂、社区和学校等各级图书馆的馆配。他强调应将书籍推广至中小学和大学图书馆,并提出利用短视频形式进行更多宣传,特别是在北京的艺术院校,借助学生和教师的创意,将书中内容转化为声像作品。他呼吁作家应作为一个在场者去书写,去记录,其实也不限于作家,甚至是普通老百姓,各行各业都可以,写自己胡同的变化、社区的变化、一条街道的变化,甚至多了一个天桥多了一个实体店,这些可能对老百姓都非常重要。他以“北京的大碗茶”为例,表达了对城市记忆的珍视,鼓励人们将这些珍贵的故事写入书中,不断延续。通过广泛征集稿件,持续将这种创作延续下去,甚至能够吸引更广泛的市民参与。

中宣部出版局原副局长刘建生赞赏这部作品作为主题出版的丰硕成果,在各个方面达到了很高水准,包括装帧设计、美术和文章质量。尽管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但这部作品依然保持着它的份量和深远意义。无论是编排还是美术,都呈现出非常精彩的表现。作品中融汇了北京的象征,展现了北京人与北京物的特质,更重要的是作家的情感和人文情怀。这部作品堪称集大成之作,为秋日的八月增添了多彩的精神风采。

揭示了新时代与北京发展的深度关系

著名评论家张陵谈到《百年跫音》的立意和创意时说,书中的文章揭示了新时代与北京发展的深度关系,这揭示了新时代的思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这种新的时代思想在北京践行,这也是我们立意的重要方面。北京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它有什么胸怀有什么境界有什么样的风貌,这个作品在新时代中散发出特殊的光芒,比如这里讲的城市更新、生态文明、高科技文化,这都是国际大都市的风貌,这是反映北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地位。所以这本书除了反映这个立意,除了反映党史,还反映出我们北京,从立意的角度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成功。

北京美协秘书长柳妍发言讲到,《百年跫音》这个书给了我们动力,我们从中选出来一些历史重大时刻,从作家的文章中我们找到了灵感,我们组织画家进行了创作,创作过程中请党史和美术专家,一起对作品进行了多次的评审,最后编委会选择我们二十余幅作品。借百年这么一个机会,也给了我们用作品讴歌党史的机会。

众多作家共话创作,谱写愿景

新晋茅盾文学奖得主、北京作协驻会副主席乔叶的《春游陶然亭》收录《百年跫音》中,她提到,大家保持了特别高质量的创作,多角度的切入,在情感上技法上角度切入上,主题创作上兼有地域性的特点,我从中得到很多收获和学习。

鲁迅文学奖得主、解放军出版社原副总编辑董保存讲到,能不能通过文学的形式把我们党的历史,把我们北京的发展史,把北京普通百姓的生活史一一呈现,我也希望如果能有机会能够做到像《百年跫音》这样的书一样,为北京呼吁的活动多搞一些,搞得更好一些,我作为一个作者,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是愿意为这个工作做一点我自己的努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大先指出,《百年跫音》在不同层面有着积极的推进。首先,它以鲜明的红色背景为底色,融汇科技进步和全球化潮流,这在作品中得以显现。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末章《新的天地》,从历史的开篇到演变的转折,甚至到翻天覆地的变革,其中还融入了奥运会的光辉。这着实令人欣赏,因为提及北京这座古都时,我们常常只着眼于其历史底蕴,虽然它肩负着地方文化与民族文脉,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综合性的国际化大都市,北京不仅凝聚着沉淀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呈现出持续向前发展的势头,以及宽广的全球视野。这正是北京的特殊之处,也是令人瞩目之处。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的张莉表示,我在阅读《百年跫音》时,首先作为一名创作者,我感受到了对自我认知的提升。这部作品通过多种方式,使普通读者和大众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革命历程的足迹。历史中的事件往往是当事人的第一次见证,而真正的写作则是第二次观察,它将你重新带回那段历史。站在如今百年党史的角度审视世界,我们会发现很多历史事件已经被掩埋,需要重新挖掘。而这本书则是这一重新挖掘过程中的杰出呈现,它让埋藏的历史重新浮现于视野之中。

《北京文学》前执行主编杨晓升明确指出,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段充满感染力的历史叙事,实至名归的经典之作。最初创意的时候,计划用小说、诗歌、散文和报告文学等形式书写,后来经过讨论以后我们建议集中用历史文化散文的呈现。小说写党史有局限性,而散文的自由度要大的多,虽然历史是死的还是那些历史,但是我们站在时代的制高点看历史,各位作家有不同的发现和体悟,把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思考融进去,这是非常好的创意。这本图书以其精美的制作赢得人心,同时这本书的出版经验也被积累下来,为今后类似的重要节点,尤其是关于历史的节点,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路径,以便能够持续地展现出类似的作品。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讲到,《百年跫音》是主题写作,我不认为主题出版不能经典,从这个书的设计方案提出到具体实施都贯彻了一种顶层设计,它有一种宏观的鸟瞰我们一百多年来我们党的发展历程,这样一个宏观的架构,这个架构真的是气势磅礴。这部大书在呈现的过程中有大义也有小情。大义不用说这是表现我们百年党史书,但是也有小情,有些作家在细节方面做的小的描写非常动人,这部书有很多篇章就是写小情。这部书有时间也有空间。一座城市有它的记忆,不是整体记忆,整体记忆更抽象很难入心入脑,北京有那么多胡同,可能每一个拐角处都流淌着当年志士们的鲜血,这部书在一个小角落小地方把历史写出来,把文明的历史把红色的基因放进北京的大街小巷,这个非常有意思。

一级作家、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孙晶岩呼吁用视频的方式进一步推广这本书,以小视频的形式将书中的故事以更生动的方式传播出去,以此唤起全国人民对北京历史的关注和热爱。她表示,通过这本书的启发,期望大家共同努力,将北京的历史与文化传承弘扬,使之成为一个共同的努力。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副编审崔岱远在活动中讲到,我觉得这本《百年跫音》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在一本书包含北京文化的四个方面。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能在一本书里同时把这四个方面非常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而且又有这么强的文学性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儿,这本书应该说是做到了,所以这本书是一个难能可贵的作品,不管审了多久,审了两年比起它的生命力也是短暂的,我觉得这本书至少可以存在一百年。

《北京文学》执行主编师力斌说到,我相信这本书凭它的质量和内容,未来很长的时间都会在国内关于党建方面的图书中出类拔萃、别具一格、独占鳌头。

北京老舍文学院副院长周敏谈到:本书的书名是专门找书法家写的,这四个字写得特别好看,当然还有美术家的画为这个书增添很多色彩,书的文学性我也特别喜欢,我们想把百年北京的党史,用文学的方式进行呈现,也希望更多读者读它喜欢它。

活动的最后,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宁发言时提到,我们的画家在这个过程中给我们很多感动,他们在党史专家的指导下,一步一步的对党史加深了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形象地去表达,所以我们这里有几幅作品,不管是神态、人员的安排包括场景的构建,都是对党史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构建的,跟我们的作家一样,我们作家把自己装进去把自己的情感装进去,这是我们这个作品最大的价值。这本书得到了大咖们的鼎力支持,通读全书后我特别感动,对特定人群有非常不同的反响,让我们觉得这种探索这种形式、这种方式,主题创作是硬的我们需要用文学的语言文学的故事让它软化,这种软化的成效是远远大于政治化的宣传。

我们对这部书的宣推,不管去工厂去中小学,包括去社区去书屋我觉得都可以做。再有一个就是延伸,我们前段时间有探索,我觉得可以继续推,因为它有意义有价值,我们做党史的宣传与普及特别期待生动鲜活方式,所以我们更有责任要把这种东西更好的推出去。我们后续还要继续组织,继续用各种方式能够把它做好。

来源:中国日报网   作者:   编辑:李佳萌
党史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