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报讯 “倒计时10秒准备!10、9、8、7、6、5、4、3、2、1!”昨天中午12时03分,谷神星一号遥七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将搭载的西光壹号01星等7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00公里外,临平区一间会议室里瞬间传来沸腾、欢呼的声音,这颗卫星是来自杭州市临平区航天企业——地卫二空间技术(杭州)有限公司。这颗历时一年多打造的卫星是由该公司自主研发,也是成功发射的首颗人工智能卫星。
有一颗“超强大脑”、每秒80万亿次算力……
智能卫星有不少过“星”之处
这到底是一颗什么样的卫星?
它有一个专属的名字,是中国首颗以人工智能(AI)载荷为核心、具备智能操作系统的人工智能卫星“地卫智能应急一号”(又名WonderJourney-1A,简称WJ-1A)。
记者在算力小镇地卫二的办公室内看到了1:1等比例的卫星模型,一个方形的盒子,盒子里安装了各种设备,盒子两侧是两片长长的太阳能翻板。
据地卫二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王春晖介绍,它重约40公斤,由星载智能载荷处理单元“弦”、高分辨率面阵相机、近红外相机、VR相机、太阳能翻板等组成,是他带着团队40多名研发人员,历时一年多打造出来的。
相比其他传统遥感卫星,它有什么不一样?王春晖表示,“地卫智能应急一号”最大的特点就是智能,也就是更聪明。
“传统卫星的数据处理,一般都是卫星拍摄的图片回传到地面再进行数据处理,我们自主研发的星载智能载荷处理单元‘弦’,它是卫星的‘超强大脑’,它可以实现星上AI数据处理。”王春晖说,通俗来说,这就相当于现在的智能相机和传统的胶片相机的差别,胶片机需要冲洗出来,而搭载了星上AI系统的智能卫星可以如智能相机一样直接拍照,实时处理,大大提高了效率,提升数十倍。
除了超强大脑,它还拥有高达80TOPS的星上算力,即每秒80万亿次的运算。以一万平方公里卫星图像为例,智能卫星只需数小时在轨处理就可以完成,而传统卫星的方式需要180天才能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它还可以独立思考,通过全新计算架构和自动驾驶级的太空算力拥有语义理解、在轨识别、智能分割、智能压缩、无效数据清洗、大模型推理等星上AI能力。高效数据处理、图片采集及实时影像获取能力,正解决了当下卫星影像数据获取的痛点和难点。
王春晖表示,目前发射的这颗卫星,可以初步识别地球上的房屋、水系等,相当于蹒跚学步的“孩子”,未来会不断通过太空AI“弦”智能平台学习更多的算法,赋能包括森林减灾、水质监测、土壤墒情、非农非粮、森林火点、病虫害监测、城市两违等多种场景。
临平剑指长三角算力产业
一颗小卫星的背后藏着长三角的“航天梦”
卫星上的这颗“超强大脑”,背后是算力,也是临平的优势所在。
2021年底,算力小镇在临平开园,小镇与周边的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浙江院、工业互联网产业园、云计算数据中心等形成高能级创新平台集群,助力长三角地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开园两年以来,临平的算力能力越来越强:3.52平方公里内,已招引1200多家企业,包括了地卫二、赛热科技、联芯通半导体等一批重点项目。这个年轻的小镇,正剑指长三角地区算力产业的行业应用端枢纽中心。
临平新城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陆文亚说,“地卫二空是我们的明星企业代表,对临平来说是标志性事件,不光是企业发射卫星,相当于临平也发射了一颗卫星,这颗卫星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说意义非常重大,未来它不仅可以服务国内,还能服务国际上一些国家,相当于企业技术出海。”
临平身处长三角都市群南翼,境内多条快速路、高速与长三角地区直接相连。从战略格局上,临平位于城西科创大走廊和G60城东智造大走廊的“两廊交汇点”,如今,依托在算力上的先发优势,临平有望在智能制造、数字经济领域里撕开一条口子。随着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临平作为融沪桥头堡,正处于承接产业外溢的好时机。
这颗卫星的超强大脑研发团队来自浙江大学,而太阳能电池和能源系统来自苏州馥昶,空间遥感相机来自苏州吉星天舟,而总装、总测及火箭发射等相关配套则是在上海航天八院完成……一颗小卫星的背后藏着长三角的“算力梦”“航天梦”。
近年来,杭州市积极响应并深入实施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发布的《浙江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不断助推航空航天产业实现高质量和可持续的发展。今年5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杭州中心项目在西湖区成功开工,为杭州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动能与希望。
未来更多的航空航天企业和重大项目将在杭州落地,这不仅将推动杭州航天航空产业的发展,也将对浙江省乃至全国的航空航天产业产生深远影响。
“地卫智能应急一号”升空,随之起飞的是临平、杭州乃至长三角的“航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