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党史学习教育
服务创新活力城 以规划引领、规划探索、规划赋能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
发布时间:2023-08-09 11:44:14

杭州西站 记者 张之冰 摄

俯瞰高新区(滨江)。记者 张之冰 摄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

今年3月,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杭州创新能力指数为78.30,居全国第三。

“过去20年,是杭州创新活力充分彰显的20年。”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负责人指出,遵循“八八战略”,杭州以规划为引领,一手抓城市发展空间保障,一手抓城市“创新生态圈”护育,助推全域创新格局加快形成、创新活力之城特色优势更加彰显。

与时代同频,携城市共兴。

20年来,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市规划院”)的规划师们,通过一个个具体的规划实践,以脚步丈量杭城大地、以智慧服务城乡发展,持续以规划引领、规划探索、规划赋能,助力创新强市首位战略实施,擦亮杭州创新活力之城“金名片”。

规划引领 城市发展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

“七一”建党节前后,位于高新区(滨江)的海康威视接待了一个又一个考察团,人们在参观、学习中了解杭州以创新驱动物联网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历程。

作为杭州精心谋划培育的产业平台,高新区(滨江)如今是了解杭州以创新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窗口”。

大风起于青萍末。

“上世纪90年代,为破解产业空间的‘先天不足’,杭州实行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在城市区划上,先后争取将萧山、余杭部分乡镇划入杭州,并在城市东部、钱江南岸规划了新城。”市规划院杨毅栋曾在20年前主导高新区(滨江)的分区规划编制,在他看来,从一片滩涂地发展为稳坐第一方阵的国家高新区,高新区(滨江)蝶变发展的故事,正是杭州以规划引领城市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转变的“生动缩影”。

从新区设立之初的起步规划,到“存量时代”的城市有机更新,市规划院的规划师们见证了高新区(滨江)在“白纸上大笔写意”到“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全过程。

“规划是分层逐步优化的,一方面‘低头看路’,结合地方的基础条件、现实需求,做好‘加减法’;另一方面‘抬头看天’,结合区域的战略目标,并参照国际、国内优秀经验对规划区的未来作出引领性安排。”在市规划院为高新区(滨江)编制的各项规划中,有两项是规划六所所长杨益峰职业生涯的难忘之笔。

一次是2009年,阿里巴巴从位于文三路的高新区(江北)迁至滨江。为承接数千名互联网精英的融入,高新区(滨江)组织了《中国互联网经济示范区(核心区)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国际竞赛》。

“那次竞赛吸引了来自德国、美国、香港等地众多知名规划设计机构参加,最终我们院的深化方案‘险胜’中标。”杨益峰回忆,当时高新区(滨江)基础配套还比较差,但正值电子商务崛起、前景宏阔,团队经过数月“鏖战”,“跳出浙江看滨江”,根据全球互联网产业发展态势和滨江自身特点,提出了要在时代高架两侧打造“全球互联网经济战略节点、中国互联网企业总部基地、杭州电子中央商务区(E-CBD)”的战略目标。

有个细节令杨益峰印象深刻:“如果说那时候常规的产业区供地还在讲‘三通一平’,滨江的规划里肯定就要讲‘四通’甚至‘五通’,除了常规的场地和水电气,还要通高速宽带网络,统筹考虑产业未来发展。”

除了为“新生”的互联网示范区理清战略目标定位,规划还提出要围绕上、下游产业链建立起“从产业服务配套到生活服务配套”“从互联网企业联盟到IT产业联盟(综合体)”的“一揽子”前瞻性方案。

“那时候,高新区(滨江)已经意识到,要把创新牢牢抓住,不仅要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引进创新企业、创新人才,更要有意识促进创新链、产业链集聚。”在最早编制杭州高新区布局规划的市规划院原总工程师汤海孺看来,正是“江北孵化、江南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及在这些“与高手过招”的实战比拼中,规划师让高新区(滨江)从分区规划的“蓝图”走向了具体实施的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等“施工图”。

高起点规划的落定,为高新区(滨江)进入全国互联网产业第一方阵打下了坚实基础:短短十年间,阿里巴巴(滨江园区)、网易总部等全球知名互联网龙头企业在规划区内发展壮大,并逐步撑起了杭州市互联网经济及网红经济的半壁江山……如今,这里已成为高新区(滨江)五大小镇之一的互联网特色小镇所在地。

紧随其后,2010年高新区(滨江)又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长三角物联网产业核心区城市设计竞赛》,基于前一个合作项目积累的经验,市规划院的“物联世界、网聚滨江”方案赢得了一致好评,被评为第一名、定为实施方案。

随后的岁月里,在规划引领与政策加持下,高新区(滨江)凭着创新制胜的闯劲儿和“日拱一卒”的拼劲儿,位于“物联网小镇”的“物联网街”已从规划构想变成了浙江省“最牛”的科技街之一,两侧不仅分布了海康威视、安恒及大华、聚光科技等16家上市企业,当年团队在规划中最早提出的“感知公园”“感知轴线”等均已一一呈现。

规划探索 助力城市“创新圈”加速形成

过去20年,在高新区(滨江)如一颗明星冉冉升起的同时,杭州紧抓区划调整机遇,深化“八八战略”实践,将城市布局从以西湖为核心单中心、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规划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的开放式空间结构,并用城市快速路网将各个副城、组团链接。

沿着钱塘江,进一步发展杭州经开区、杭州临江高新区、萧山经开区、余杭经开区等多个国家级产业平台……

“随着时代发展,每个副城、组团,都结合各自的发展动力和地区特色发展定位,围绕主导功能有针对性地投放公共服务配套,为区域发展注入活力。”在市规划院副院长潘蓉的印象中,最早的滨江、下沙等地定位都是产业功能为主的开发区,分区规划一眼望过去大片都是代表工业的“巧克力色”,对人居环境的考虑尚未提上日程。

而到了党的十八大以后,遵循“八八战略”指引,“生态”“人文”“环境”等优势,成为城市规划的发力点。

“比如高新区(滨江),随着青年人才不断积聚,也越来越注重宜居环境的打造。”杨益峰告诉记者,2015年结合绿地、绿道系统规划,团队将“更生态、更生活、更特色”的绿地公园设计理念导入高新区(滨江),如今著名的“樱花跑道”正是出自这一时期的规划设计,“这一阶段,继‘创新滨’‘国际滨’后,‘生态滨’‘活力滨’越来越成为的高新区(滨江)的底色。”

在生态优势突出的城市西部,随着未来科技城(海创园)的落户、各类特色小镇的崛起,余杭组团也迅速成为全杭州市最热门的板块之一。

“从高新区(滨江)到未来科技城,杭州作为创新型城市开始越来越被关注,这让我们不禁追问,‘创新’究是如何发生的?”2016年,结合《城西科创大走廊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潘蓉带领团队开始深入研究“创新城市”的空间特质和内在规律,希望从顶层设计层面推动创新要素实现更好集聚。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杭州的创新活动主要包括知识创新、创业创新两个‘创新生态圈’,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创业创新’,核心要素都是‘创新人才’;同时创新活动往往呈现网状链接需求。”潘蓉举了个例子:如对于一个初创企业,首先需要相对低成本的创业空间,周围有相对便利的交通,最好还有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相关企业,同时最好在其附近5-10公里的空间里,能够有满足企业人才的衣食住行游购娱一切所需的配套等。

基于对这些创新规律的认识,规划团队从人本化角度出发,引导大走廊区域将有限的新增空间,优先投放创新活动需要的生产服务、轨道交通及站点设施;将盘活的存量空间,致力为创新人群打造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提供多样化选择的保障性住房,以及完善的医疗、教育、文体设施等,为创新活动提供重要的空间环境、治理服务支撑。

如今,从战略引领、刚性管控到项目落地和建成,城西科创大走廊编制了一系列规划。在规划引领下,地铁5号线建成开通、杭州西站建成投运,致力解决城市韧性安排的南排工程加快建设,杭州第二植物园启动设计,一大批医疗、教育、公园等满足人本化需求的基础配套加速完善,杭州又一个新中心在城西崛起……

与此同时,规划团队基于城西科创大走廊规划研究提炼的创新空间的规律和经验,迅速推广到全市其他产业平台、分区规划、单元详规中。

正是基于这些经验的普及,杭州各平台间愈发注重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等有机衔接,环浙大、青山湖、大城北、之江、临平、钱塘新区……一大批特色鲜明“创新圈”接力崛起。市规划院领衔的城西科创大走廊总规还成功摘得2017年全国优秀规划一等奖,向全国输出“杭州经验”。

规划赋能 以“陪伴式”服务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

毕业季,刚走出校门的大批学子,从西安、上海、北京等地出发抵达杭州东站、杭州西站,进入心仪的企业开启人生新旅程。

“已经拿到了上海一家公司的offer,对比后还是来到了杭州这家公司,希望以后能在这里扎下根。”刚入职萧山一家机器人智能研发企业的一位“新杭州人”感慨。

在创新活力的吸引下,杭州的人才净流入率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

人口的持续流入,意味着城市方方面面的公共基础配套,也迎来“成长的烦恼”。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规划很大程度上是紧跟着杭州快速发展节奏在努力补短板。”常年“主刀”杭州大交通综合规划建设的市规划院副院长吕剑感触颇深,“尤其是交通,随便哪一条规划道路修好投用,马上就会呈现流量饱和的局面。”

乘着“亚运会”的东风,杭州城市快速路通车里程达480公里,地铁总里程达到516公里,杭州西站、杭州机场三期等重大项目建成投用,与长三角区域实现一体化快速通达。

“随着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城市迎来‘存量发展’的时代‘变局’,人口在流入,建设规模要控制,这意味着城市必须进行‘内涵式’发展。”吕剑指出。

“寸土寸金”的高新区(滨江),同样面临在有限的空间内进一步打造“硅谷天堂”的“必答题”。对此,市规划院团队主动助力开展《滨江区产城融合专题研究》和存量土地资源更新服务。

今年是全市规划编制攻坚年,杭州有190多个规划在加紧编制。“大到产业平台内企业盖一栋楼,小到社区内修一条‘断头路’、村民盖一栋房,‘规划图’转化为‘施工图’的过程,都需要规划师具体的‘在场’服务。”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空规处相关负责人指出,在此背景下,杭州积极探索建立驻镇街规划师制度,助力打通规划落地“最后一公里”。

对全市这一部署,市规划院积极行动,目前全院已有27位规划师踊跃参与,为全市27个基层镇街提供“陪伴式”服务。规划师们进一步转变角色,不仅为各类规划编制做好技术服务支撑,也对镇村产业、民生项目落地遇到的难题“有问必答”。

“早在规划资源机构改革前,我们就以‘百名规划师服务百家社区’党建品牌,深入社区开展规划服务。”市规划院专职副书记周继斌介绍,如今从城到乡,驻镇街规划师涉及的服务内容更广、路走得更远,院里的规划师们热切希望投身到助力城乡共富的浪潮中,为规划“变革”之下的高质量发展再建新功。

面向未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学习贯彻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持续深化“八八战略”指引,以高质量规划保障,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统筹保护与发展、宜业与宜居,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引导城市将教育、科技、人才事业一体化部署、一体化推进,形成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性支撑,助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刘园园 通讯员 林璇 任向丽   编辑:李佳萌
党史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