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八八战略”提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环境优势,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而电力设施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至关重要,它关系着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开放开发、人民生活质量等各个方面。电力作为重要的生产生活要素供给,由于发展不协调所带来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本文以一位电力工作者的视角,讲述了浙江面对经济“成长中的烦恼”,如何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反映20年来,“八八战略”指引杭州一张蓝图绘到底,民生保障加快从基本小康向共同富裕蝶变升级,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奠定了坚实基础。
杭州日报讯 除了阳光、空气、水,人们最不能离开的,可能就是电了。通讯、娱乐、生活、工作,哪一方面都需要电力支撑。
很多人有同感,如今,“电”在生活中的存在感反而比20年前要小了不少——那时,夏天时不时停电,许多单位自备的柴油发电机的“轰隆声”,总是很强势地宣告着电的重要性;现在,电力稳定供应、无处不在,却反而“润物细无声”。
柴油发电机的“轰隆声”停下了 热火朝天的电网建设,让电跑在发展前头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冒着严寒来到杭州市电力局,他站在电力调度大屏前,了解电力供需情况,提出“要让电等发展,不能让发展等电”。
当时,我在电力调度台值班。2003年、2004年那会儿,杭州确实处在一个“发展等电”的“瓶颈期”。我们常碰到一些不得不停电的情况,停哪个区域开哪个区域都要妥善安排,要尽可能不影响到老百姓们的生活、企业的生产。
现在可能很难想象,但当时的夏天,有些企业不得不“停三开四”,甚至“停五开二”,居民的生活用电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但其实,2003年整个杭州全社会电力负荷最高时只有380万千瓦,大约为现在电力负荷的五分之一。如今,杭州全社会年最高负荷接近2000万千瓦。
柴油发电机不停的“轰隆声”,成了那个时代人们的专属记忆。而让这声音销声匿迹的,是国网杭州供电公司年复一年热火朝天的电网建设。
2004年,钱江南岸迎来第一座500千伏变电站——涌潮变。它的建成投运,让萧山工业蓬勃发展有了新的电力枢纽;2011年,杭州电网负荷首次突破1000万千瓦,全社会用电量突破500亿千瓦时;2021年,全年最高供电负荷达到1834万千瓦,电网规模稳居国网省会城市第一,电力客户数量突破500万;2022年12月30日,白鹤滩—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顺利完成168小时试运行,实现竣工投产。仅7毫秒,跨越千里山河的清洁电就点亮了杭州的万家灯火……
如今,国网杭州供电公司一年在电网建设上的投资就有60多亿元,电网变电容量也从1787万千伏安增长到了如今的9311万千伏安。杭州的人均停电时间也在逐年下降,2022年底,杭州全域取消传统计划停电,全域户均停电时长低于20分钟,供电可靠性超过99.996%,供电可靠性全国领先;核心区域供电可靠性99.999%,达世界最高供电标准,比肩纽约、巴黎等国际大都市。
电力应用不断带来新惊喜 日新月异的智慧电力,“电”亮了美好生活
2010年从调度中心离开后,我又去往检修工区、运检部、淳安县供电公司任职,2017年再次回到调度中心任职时,调度已经迈向了“智能时代”。
2003年时,一个调度团队有15个人,一组3人分5组,但是其实管的规模很小,也就几十个变电站。2017年我又调回来后,调度团队缩减到10个人,管辖的规模却在电网的快速发展下增加了好几倍——这都是因为有“智慧调度”的帮忙,它甚至可以自动识别各类故障,并远程进行自动修复,为我们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举个更形象的例子:2003年时,我们的电力调度基本需要人工——在调度大厅里,有一张用亚克力板制成的电网接线图。修改这个接线图的过程,就像“拼拼图”,当电网有变化时比如新变电站投产,我们就找到接线图上相对应的区域,将改变的线路、变电站的图标等,用小榔头一小块一小块敲上去,最终形成一张实时的“杭州电网接线图”,再按照这个图进行电力调度。而现在,这些过程全都数字化了,依托数字调度平台,一图全览,一键顺控。
智慧电力的魅力远不止于此。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时指出,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
城市大脑·电力数字驾驶舱运用大数据积极助力复工复产和疫情防控。那时,我正在国网杭州供电公司互联网办公室主任这一岗位任职,亲身经历、见证了电力大数据助力复工复产和疫情防控这些数字化产品的开发、建设和应用的全过程。
通过电力大数据,杭州这一整座城市的复工复产情况,都可以最精准、直观、实时展现出来。如今,我们还专门成立了能源大数据中心,电量也成为观察经济运行冷暖和研判社会发展活力的重要“风向标”,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会专门推出“电力看经济”数据报告,为政府提供参考,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此外,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电力大数据也带来了不少新惊喜。之前我们推出了“电力关爱码”,可以通过老人家中的智能电表分析用电情况,全天候守护乡村独居老人的安全;结合旅游业,我们推出“低碳入住计划”,当旅客进入酒店房间,只要扫一扫二维码,就能看到自己房间的能耗详情,还能和其他旅客“一较高下”……
不过,智慧电力的应用背后,是整个电网的加强,有了电网的坚实基础,才有这些智慧化工具的用武之地。
现在,我们用电就像阳光、空气一样便利、安全、稳定。同时,在城市的背街小巷,我们实施了全域的“上改下”,如今基本看不见架空线路组成的“蜘蛛网”。而对于很多变电站,我们也进行了绿色建造,让它们融入周围环境,成为城市一“景”。
从能源供应制约发展,不得不让“发展等电”,到现在稳定供应,实现“电等发展”;从电网跟着城市发展跑到电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从让人民群众用上电、用好电到用安心电;从“有感”到“无感”,甚至带来“全新感觉”,这大概就是杭州交出的一份“电等发展”20年答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