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昨日,“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系列主题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举行,以“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主题,介绍浙江在推动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的建设情况。
早在2003年,浙江就出台《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意见(试行)》,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以县为单位的大病统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2004年浙江又率先建立了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确定了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为民办实事十大重点工作领域。如今,浙江公共卫生发展成果显著,各项指标走在全国前列;学前三年到高中段的15年教育普及率已超99%,高等教育录取率不断提升;人民幸福生活、城乡协调发展,已成为全省经济社会生活的日常写照。
具体来看,在“幼有所育”上,儿童关爱成效明显。浙江省率先在全国建立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7万余名困境儿童和2373名孤儿纳入政府保障,福利机构和社会散居孤儿平均养育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2630元和2000元。同时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每千人托位数3.65个,居全国第一。
在“学有所教”上,城乡教育均衡程度不断提升。浙江先后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并通过教师轮岗交流、对口帮扶和教育共同体等方式,有效推动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目前浙江的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校际差异系数在0.27以内,为全国最低。
在“劳有所得”上,浙江持续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全省城镇新增就业连续十年保持在100万人以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近三年来,浙江累计对600多万人次开展技能培训,技能人才总量已从2004年的343万增长到2022年的1195万。
在“病有所医”上,卫生健康基础性地位更加凸显。浙江率先把区域健康发展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目标责任制考核,人群主要健康指标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健康中国行动考核连续三年全国第一。同时均衡布局医疗资源,所有县(市、区)都建有标准化的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急诊急救中心。
在“老有所养”上,不断强化老年服务支撑。浙江在全国率先颁布社会养老服务条例,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均建有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长期护理保险覆盖1650万人;同时推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在“住有所居”上,浙江探索构建以社会保险为主体,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住房保障等制度共同发展。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商业保险有效补充的共富型大社保体系。并在全国率先开展水库移民共同富裕示范项目建设,移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在“弱有所扶”上,坚持兜底赋能。浙江率先建立大救助体系,实现低保边缘与低收入农户认定“两线合一”,目前最低生活保障年人均标准13104元,位居全国省区第一。同时,去年将失业保险金标准提升至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90%,加快推进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
在杭州市层面,今年,我市启动了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并印发了《杭州市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主要聚焦“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所得、病有良医、老有康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七大领域,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均衡可及优质,持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