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党史学习教育
绿源村“出山记”
发布时间:2023-05-17 11:49:39

杭州日报讯 “集镇上有老年食堂管饭,搬下去三餐都不用自己麻烦了”“孩子长期服药,住在山上取药来回就是半天,想到这,就想快点搬”“我那85岁的妈妈,终于肯下山了,离得近了我们也方便照顾”……

近日,建德市正式启动共同富裕下山集聚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作为首批试点,三都镇绿源村里阴边、阳边、落坞3个自然村将进行整村搬迁。这也意味着,64户久居高山的村民们将从此走出大山,成为新型城镇化居民。

山乡“老去” 村民多样窘境盼出山

从三都镇镇政府开车到绿源村阴边自然村,近40分钟车程,其中有一半路是盘山公路,车有多宽路就多宽。路的尽头,一处处泥墙房散落山地间,村干部说,这些屋子大多建于上世纪80年代,少有翻建。

村里人已不多,进村第一个遇上的,是今年56岁的储文成。刚从自家茶叶地里除草归来的他,指了指山坳处一间泥墙房说,“那就是我家的老房子,1981年造的,我和弟弟从小就在山上长大,但现在都已经在镇上买了房子,只有85岁的妈妈还一直在这里守着几块薄地和老房子。”整村搬迁政策明确后,他终于做通了母亲的工作,“再不下山,她只能在山上和鸟说话了。”

事实上,早在十年前,三都镇已经启动过一轮高山村的下山移民。据三都镇村镇建设办公室负责人叶明介绍,那一轮镇上一共安置了1000余户高山村民。但当时,绿源村还有很多人因为生产生活资料都在山上,不愿意下山:“现在,十年过去了,当初留在山上劳作的村民年纪也越来越大,下山需求也随之强烈了。”

79岁的杨冬海,应该算得上其中之一。随着年龄的增大,他和老伴只有赶集才会去镇上。最近,得知可以搬去镇上居住,他和老伴颇为期待:“我们在山里住了63年,只有半间瓦房,无儿无女无牵挂。近两年,听说集镇上有老年食堂管饭,还有专职的家庭医生。”

“山上没有集市,卖货的小三轮每周会上山一两次,供大家采买些日常用品和食物。但家里有人生病或者出门买药还是不方便的。”村民张财军对此感触颇深,这几年小孙子因病需要长期服药,但从家里到镇上买药来回就需要4个小时。如今全家能搬去镇上,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消息。

杨建华一家四口的窘境也将迎刃而解。年近花甲的杨建华,育有一儿一女,眼看孩子都到了成家的年纪,他也着急起来:“我们家位于村里最偏最高的一处,就算为了儿子把老房子翻新重造,也没有人愿意嫁进山里。”杨建华说,在全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政府送来了下山安置政策,简直就是一场“及时雨”。

纵有故土难离之情,但走出大山,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已是民心所盼。

政策开路 让高山村民满意出山

民有所需,必有所应。

为了让高山村村民尽快出山,三都镇成立了镇党委书记、镇长负责的工作专班,通过细致走访摸排,结合农户意愿,制定了下山集聚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搬迁政策等。然而,在工作的推进中,乡镇财政保障压力大、后续立项建设缺少政策支撑等现实问题,横亘在他们面前。

消息传到了建德市里,市长王新锋第一时间亲自带队实地调研。“王新锋市长连续三次带队进村访民情想对策,最终提出将三都镇绿源村3个自然村整村搬迁作为建德市共同富裕下山集聚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纳入全域土地整治项目及生态修复项目,并通过农户宅基地复垦政策进行补助,以此保障下山移民的安置经费。”三都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资金有保障,政策有支持,三都镇的镇、村干部只管撸起袖子加油干。今年5月,三都镇成立了10个搬迁安置攻坚小组,并对每一位小组成员进行政策再培训,人手一份“入户工作须知”和政策解释细则,要求每个攻坚小组成员都能公平公正、耐心友善地将安置政策向村民讲清楚、理明白。

但任何一项工作启动,都是不易的。“大部分人都很快签约了,但也碰到有些抵触情绪的村民。”三都镇人大代表、绿源村委副主任李小旺说,自下山安置工作启动以来,他每天上下山四五趟,在山上做完老人工作又下山和老人子女沟通,60多岁的老夏就让李小旺跑了很多趟。老夏的房子翻新后花了7万余元装修费,准备在山上养老,却被要求搬迁,老夏自然不愿意。“老夏,山上空气虽好,但交通、医疗没有集镇便利,并不适合养老,这次下山集聚政策和原来农房改造政策不一样,上级有政策支持,我们也会根据你们的情况,争取更合理的补助,而且先签约者,得实惠,到时候选房就是按照签约顺序抽选的……”经过李小旺数次“苦口婆心”,固执的老夏终于从不愿意变成了愿意。

据介绍,此次安置工作要求所有干部上门入户为村民讲解政策,哪怕户主不在本地。常住兰溪的老叶,因家人工作忙、自己又手骨折需治疗等原因不愿返回三都办理相关协议,第六组组长童志豪得知情况后就主动赶赴兰溪,上门为老叶讲解搬迁政策,“如果一家人都想留在兰溪,不想选安置房安置,也可以选择货币安置,用安置费在兰溪买房。”一次不行就多跑两次,“三顾茅庐”的童志豪终于用耐心换来了老叶一句真心“谢谢”。

有地有房 村民尽享城镇化“共富红利”

“此次整村搬迁,镇里按照保障民生谋共富的工作思路,为村民保留了山上土地,让他们成为‘山上有地,镇上有房’的新型城镇化居民。” 三都镇项目办相关负责人孙文亮拿出安置房设计图纸说,考虑到下山安置的大部分为老人,他们的新楼房都配有电梯。

记者从设计效果图上看到,现代建筑风格的安置房选址在地块平整、交通便利的三都镇老粮站,层高为7层、6层、4层三种,共有100平方米安置房48套、125平方米安置房26套,除了每幢楼配有电梯外,还配有物业管理、社区养老用房、幼托用房、公共文化活动设施用房等相关配套设施,预计在2025年左右建成。

已经把老母亲接回家中安置的储文成说,到时候给母亲选一套离自己家近的房子,既方便照顾她,又能让她感觉自在、不拖累儿女,“而且,每年还有3000元/户的过渡费,足够一家三口在镇上租一年的房子了。”

“这个周末,我们全家约好了一起上山为母亲搬家,在外地工作的孩子们也都回来,说要用视频和照片把老房子的角角落落都记录下来,并一起在门口拍张‘全家福’,以作纪念。”

储文成锁好老房子,望着门上快掉下来的“福”字说,再过两年,我给母亲买个更大的“福”字贴在新家大门上。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胡月华   编辑:李佳萌
党史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