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这一战略部署,对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任务,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作为终身学习的重要支柱,杭州在社区教育上有何探索?形成了怎样的经验与实践?日前,在富阳区社区学院,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生长型社区教育发展研讨会暨《学习圈·学共体:社区教育杭州样式》新书发布会举行。来自北京、上海、杭州的成人教育专家,共话社区教育。
以“社区共学养老”探索精神共富
研讨会上,“社区学习共同体”(以下简称“学共体”)成为专家讨论的主题。什么是“学共体”?简言之,就是社区居民因兴趣、生活情趣而自发结成的共同学习小组,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生命成长、守望相助,增加归属感、幸福感。
“社区教育以人为本,亟待从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都不由学习者说了算的设计型社区教育,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生长型社区教育,而‘学共体’是产生这种转变的重要抓手。”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学习专委会副理事长汪国新介绍,15年来,他一直在杭州进行“学共体”实践,截至2021年,杭州已有8000个社区学习共同体遍布城乡。随着“十四五”时期这一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窗口期到来,“学共体”与养老相结合,“社区共学养老”应运而生。汪国新介绍,目前有18万人选择“社区共学养老”,全国共学养老基地有18个,为解决本地区老年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难点、痛点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乡村,仍不断有“学共体”助力精神共富的尝试。当天下午,富阳新登镇“共学养老·教育共富”文化节开幕,现场展出了新登镇老年教育的诸多成果。目前新登镇有198支各种类型的“学共体”活跃在乡村和集镇,参与人数3100多人。
“学共体”的出现让乡村社区治理出现新气象、地方文化繁荣出现新载体,农村居民养身体、养精神、学技能、学为人,增强了幸福感。汪国新表示,很多人有误区,觉得共学养老是城市人的“特权”,“农村也能共学养老,在共同学习中,我们能有尊严地、优雅地、快乐地享受老去的过程。”
走向全国的“社区共学养老”还能如何“进化”
研讨会现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叶忠海介绍:201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召开,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受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委托,组织学者撰写《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发展报告》,其中就收录了“学习共同体”。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中写道: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与学习共同体建设。
浙江开放大学终身教育处处长虞江锋,对汪国新团队原创性“社区学习共同体”学说和实践探索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进入了在全省推广应用的新阶段。
“学共体”这一社区教育的杭州模式如何走向全省、全国?底气在哪?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俞晓东表示,“社区学习共同体”来源于学习者的共同兴趣爱好,带动了社区教育质量的提升,覆盖面和参与率屡创新高。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终身教育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吴遵民认为,建设学习型大国,学校之外的广阔领域,同样需要“耕耘”,急需“学共体”这样接地气、冒热气的实践模式的指导。“广场舞跳得越热烈的地方,越凸显社区教育设施的封闭,我们花了很大力气举办社区教育,可老百姓有时不买账,如果通过‘学共体’建设,去凝聚社区居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意愿,就实现了社区教育的真谛。”而立足本土是“学共体”保持生命力的关键。
专家说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 包华影
老人不是社会的负担,而是财富。“学习圈”“学共体”是杭州社区教育的两大特色,其中“社区共学养老”把学习和养老相结合,让老人发自内心地共同学习,这个模式是有温度的。汪国新等人在杭州创立的社区学习共同体学说,为“社区共学养老”在全国同类地区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老年教育研究院首席专家 叶忠海
诞生于杭州的“社区学习共同体”已被教育部文件提及,正在指导全国社区教育深入发展,它的学术、实践价值相当显著,今后还需用多学科视角来研究“社区学习共同体”,让社区学习的杭州模式更丰富、更深入。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终身教育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吴遵民
杭州建设“社区学习共同体”为全国社区教育的发展树了一面旗帜,通过凸显不同社区的特征,凝聚对社区建设的共同意识 ,无疑是目前千人一面的社区教育发展现状的“惊鸿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