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喂!我是杨丹薇,社区里快来几个人,我在黄大伯家里,他摔倒了,要赶紧送医院!”回想起几天前的一幕,上城区丁兰街道东林桥社区党总支部副书记杨丹薇仍心有余悸。
清明将至,杨丹薇将家里做好的清明果带到单位,与网格社工谢青一起送给72岁的独居孤寡残疾退役军人黄朝首。刚准备敲门,就听见门内传来老人微弱的求救声。
“黄大伯你怎么样?人还好吗?”杨丹薇着急地敲门,但是老人的声音越来越弱。当时他家门紧闭,客厅窗户也是锁牢的。情急之下,大家只得破门而入,只见老人衣着单薄摔倒在家中,下半身还在不停抽搐。
杨丹薇赶紧打电话向社区救援,6分钟后,3名社区男社工全部集结到老人家里,并合力将其送至医院就诊。经过仔细检查,医生说,“病人是中风,如果再晚送来一会儿,会有生命危险。”。
由于黄老是孤身一人,只有一个远在温州的朋友,出院后如何生活,让社工们操碎了心。“唯一的办法就是送康复医院,可是医疗费用又该如何解决?”大家首先联系了养老机构,但普通的养老机构无法满足老人目前的就医需求,便想到医养结合的绿康医院(沿山院区),并通过与医院财务沟通,了解到总院仁和院区的环境和医疗条件都可以满足老人需求,不过月基础费用在3500元左右。
目前老人所有收入,包括低保金、残疾人困难补助、退役军人补助等等,合计每月为2152元。那么,还有1300多元的缺口怎么办?经过咨询区住建局后得知,如果将老人住的廉租房退掉,便可以申请一笔货币安置的费用,刚好可用于补足缺口。
帮助黄大伯是丁兰街道社会救助在“弱有所扶”工作中的一个缩影。面对辖区老年人口多、特殊群体占比大、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困境,丁兰街道充分考虑民生需求,夯实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增强普惠、满足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优化“15分钟养老服务圈”。去年,丁兰助联体服务站成功入选首批杭州市星级助联体名单,依托数字化应用场景链接救助、慈善、专业服务等公益服务资源,拓展“物质+服务”救助新模式,转变“线上+线下”救助新方式,为辖区内低保、低保边缘和特困、困境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了社会救助“一站式”服务。今年以来,丁兰街道助联体服务站有序推进辖区各村社助联体服务点建设,计划年底前完成区域全覆盖,打通社会救助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