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滨江路径
扎根高新区(滨江)4年,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和高新区(滨江)企业聚焦智能感知、高端医疗装备等前沿技术,共建16个联合实验室,签下90多项院企合作项目。
这个“滨江速度”的背后,是高新区(滨江)锚定产业链堵点,探索高能级平台牵头的创新联合模式,推动新技术、新产品集聚涌现,打造创新发展策源地。
2015年落户高新区(滨江),今年9月在港交所上市的零跑汽车,仅用7年就自主研发出了中国首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车规级AI智能驾驶芯片。
这个“滨江速度”的背后,是高新区(滨江)锚定“两链”深度融合成果产出,助推科研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应用的飞跃,构建成果转化首选地。
1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产业和创新竞争正在从产品竞争、个体竞争升级到产业链群和产业生态之间的竞争,高新区(滨江)也明确发展方向,要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就必须要以推进“两链”深度融合为重要抓手,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进一步升级。
坚持自主创新,一直是高新区(滨江)走到今天,稳居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的关键依托。
今年5月,杭州极弱磁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在高新区(滨江)成立,接过了培育、建设、运行维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极弱磁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重任,计划在十年内,建成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高地和产学研用合作基地。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构筑竞争新优势的战略必争之地。高新区(滨江)加速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将夯实“两链”深度融合基础载体,推动各类新技术、新产品在高新区(滨江)集聚涌现。
大设施研究院落地揭牌1个月后,白马湖实验室也落地高新区(滨江),瞄准世界能源科技发展前沿,着力破解能源领域重大科学问题、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
目前,高新区(滨江)已经初步构建起“1+2+6+N”的创新平台体系,并筹划推进白马湖科学城建设,进一步提升高端创新平台的影响力、辐射力。
2
“两链”深度融合,看起来“高深莫测”“千头万绪”,但高新区(滨江)不断落实落细“两链”深度融合,探索出了不少激发企业创新动力的制度和方法——
物联网产业园里,集聚着一大批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园区里有一条与产业园同名的物联网街,短短1791米的道路两旁,矗立着16家上市企业,被称为“杭州最贵的街”。
为了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取长补短,融通发展。近期,物联网产业园启动了“e谷早餐会”系列活动。
e谷早餐会每次遴选5-8家同领域企业,通过“早餐+交流”的活动方式,构建政企协同“连心桥”,打造产业协作“新平台”。
“‘国际滨’服务企业的意识和水平确实是标杆,让企业找到产业链合作的空间。” 浙江同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堂松参加过早餐会后,感触颇深。
目前,物联网产业园已经开展了“水资源、数字医疗、地理信息系统、集成电路”等多场活动,促成了晨鹰军泰与阿启视、宇视科技与科澜等十余组企业开展创新研讨与业务合作。
今年11月,物联网小镇2号线试运行,一路串起海康威视一、二、三、四期以及芯图大厦、感知公园、智慧e谷、聚光中心、吉利大厦、滨江银泰、医惠科技、地铁滨和路站(B口)、兴耀科技园、苏泊尔园区。
这已经是物联网产业园为企业定制的第二条公交线路了。串起的是公交站点,搭建的是高新企业和人才的“朋友圈”。
从送早餐到通公交,物联网产业园的创新举措正是高新区(滨江)不断建立健全“两链”深度融合机制体系,将机制落到实处,将服务落到细处的生动实践。
3
“两链”深度融合,关键在于激“活”人才资源,提升人才活跃度、创新度、贡献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摆在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高新区(滨江)也向来视人才为最宝贵的财富,乐于为人才搭建施展拳脚的广阔舞台。
今年11月,高新区(滨江)发布“才链全球”计划,计划打造一个服务滨江、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人才工作引育平台。通过“才链全球计划”,高新区(滨江)已经集聚670个创新平台、80多家孵化器科研机构、60多家金融机构、37家全球顶尖高校以及覆盖五大洲的100余家才链媒介单位。
近年来,高新区(滨江)推出的人才房三年倍增计划,推广的产业园区嵌入式幼儿园,新建的硅谷书房、口袋运动场等文体设施,都为人才打造了一个有归属感和幸福感的创业家园。
11月20日,2022杭州马拉松在黄龙体育中心鸣枪开跑,从第28公里开始,进入滨江区,12000名全马选手从复兴大桥跑到钱塘江南岸,再沿着江边从闻涛路“最美跑道”跑到观澜路,最后折返进入“大莲花”。
2016年4月,“最美跑道”第一次亮相就成为了杭州人心中“最适合跑步的城市跑道”。6年来,全长17.4公里的“最美跑道”经过多轮升级,已经站上了“国际最美跑道”的排位赛。这背后,正是高新区(滨江)在精心营造产城人融合生态上所做的努力。
钱塘江南岸,滚滚潮水激起一城创新活力。钻研硬核技术,漫步“最美跑道”,打卡“大小莲花”——在高新区(滨江),人们能蹄疾步稳搞创新,也能闲庭信步过生活。
五大关键生态圈
聚焦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绿色能源五大关键生态圈,提升人才链与产业链耦合。
五个一
围绕主体、人才、资金、空间、服务等要素,打造形成“一链一组织、一链一专家、一链一基金、一链一园区、一链一专班”的两链融合“五个一”发展格局。
3步走
快
“1+2+6+N”创新平台体系初现雏形: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白马湖实验室和智能感知技术创新中心2个省级平台+北航杭研院等6个创新研究院+56家省重点实验室和重点企业研究院、600多家省市研发中心。
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和供应链控制力的“链主企业”。
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谋划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一批企业创新载体。
打造“中国视谷”“中国信息安全谷”“零磁医学谷”等产业集聚区。
深化滨萧、滨富跨区域协作,共同推动先进制造项目落地。
活
激“活”人才资源:走好“人才带技术、技术变项目、项目融资金、实现产业化”的人才创业之路。
融“活”技术平台:与6大创新研究院深化合作,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探索出创新平台成果转化的“滨江模式”。
做“活”金融体系: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不少于3亿元用于支持创新链产学研融合、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发展,设立1亿元新型产业创新组织投资基金,重点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技术攻关。
实
政策“实”:落实落细稳进提质“八大行动”56条政策、“两链”深度融合16条政策,切实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服务“实”:选派懂技术、懂管理,熟悉相关产业发展情况的科技管理和专业服务人员,参与具体工作。
机制“实”:常态化开展产业链协作主题活动,联合产业联盟、加速器、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力量,开展业务对接、技术交流等各类活动。
38000
发布“1+5+20”人才新政,创新推出“才链全球”人才计划,迭代升级“5050计划”3.0版和“5151”创业陪跑计划,全年引进各类人才3.8万人,其中应届毕业生近1.5万人,列全市第一。
15+14
累计组建省级创新联合体3家,市级创新联合体15家,省级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14家,持续推进省尖兵领雁重大项目36项、市人工智能重大创新项目攻关38项。
100000000000
2022年上半年,高新区(滨江)GDP破千亿,达1056.2亿元。
第五
2022年3月,2021年度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结果发布,杭州高新区(滨江)在全国157个国家高新区中,排名第五。
2.8%
十年来,高新区(滨江)以不到浙江省千分之一的面积,创造了全省2.8%的地区生产总值。
69
全年新设企业超1.55万家,新增上市企业6家、累计69家。
第一
2022年上半年
规上工业增加值384.8亿元,全市第一,预计全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750亿元,总量保持全市第一。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367.9亿元,全市第一。
44+71
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特色小镇”孵化链条,新增市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12家;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3家,累计44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2家,累计71家;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44家,累计超2200家。
3个一批
力争到2025年
建成一批新型产业创新组织:培育省级以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制造业创新中心不少于30家,培育市级以上企业创新联合体、产业联盟不少于30家,培育区级新型创新联合组织不少于30家。
培育一批高成长硬实力企业:滚动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0家、省级“隐形冠军”企业1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家左右。
打造一批具有引领力的产业链:形成视觉智能、网络通信2条国际领先产业链;智能计算、网络安全、集成电路、智能家居和智能仪表、智能装备等5条国内领先产业链;生物医药与健康、汽车、绿色能源、新材料等4条新兴培育产业链。
我为什么来到滨江?
易思维创始人郭寅:这里不仅是创业创新的热土,也是让人来了就不想再离开的心安之地。
启明医疗创始人訾振军:高新区提供的全链条、一站式服务,自始至终陪企业一起成长。
安恒信息创始人范渊:滨江区的创业环境好,距离公司1到5公里的地方,就有很多优秀的合作伙伴。
宏杉科技CEO杨柳:滨江区有一流的营商环境,特别适合创业。有任何困难都可以找政府,他们甚至会想在你的前头。
旗捷科技创始人王志萍:扎根滨江,是看中这里的创新活力。不仅机会多,产业和人才的集聚度也非常高。
万高科技董事长谭年熊:我要感谢滨江,在我们还是一个很小企业的时候就对我们一路扶持,帮助我们成长。
剂泰医药CEO赖才达:滨江区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让创新技术企业能够大显身手,实现各项技术平台搭建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