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党史学习教育
上城区建强规范高效的“旧改体系” 打造独具韵味的共富单元“上城品牌”
发布时间:2022-12-23 10:35:47

美好人居次第新

杭州日报讯 在“奋进新时代、建设新天堂”的新征程中,杭州坚持将老旧小区改造小切口深度融入共富宏观大场景,以“绣花功”全心全力办好这件群众“心头事”和民生“要紧事”。

“我们聚焦老旧小区新增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难点,深入研究探索解决方式和路径,努力为居民打造更舒适宜居环境的同时,全面升级群众家门口的设施服务,努力让不同年龄段群众享受到更具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社区生活,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市建委负责人表示。

窗口城市,“金靴”领跑。

作为省会城市的核心城区,上城区扛起首位担当,将旧改作为推进现代社区建设、打造共同富裕基本单元的具体抓手,用力用心用情推动落地,切实打造了一批“可观、可感、可体验”的独具上城韵味的“旧改标杆”,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民生实事成绩单——

截至目前,今年市级民生实事老旧小区改造任务中,要求上城区实施的30个项目已于上半年提前完成;要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100台,完成125台,完成率达125%。上城区获评全省2021年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优秀等次、全市旧改考核优秀单位;小营街道小营巷社区、笕桥街道农科院、采荷街道青荷苑等6个旧改项目先后获评杭州市旧改最佳典型案例;全区30个项目列入省、市未来社区创建名单,红梅社区入选全省首批旧改类未来社区,小营巷社区、三卫社区入选全省第二批旧改类未来社区。

一处处传统与现代交融、精致与灵动兼具、优雅与活力并蓄的城市社区幸福场景,正不断拼出独具韵味的国际化现代化共同富裕典范城区的美好图景。

建立健全旧改“上城体系”

全过程有规可循 全周期有据可依

老旧小区改造连续列入市级民生实事的第三个年头,如何把这项民生工程做得更透、做得更精、做成样板?今年,上城在改造规范“制度化”、改造内容“标准化”、改造流程“系统化”上下功夫,形成特色鲜明、执行有力的旧改“上城体系”。

“我们坚持统筹引领,结合工作实践,构建起了一套‘统一组织架构、统一方案把控、统一前期程序、统一施工监管、统一运营管理’的工作体系。”上城区旧改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体系在成立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下设旧改办专班运作,坚持三轮征询、三上三下三审等机制基础上,推进“两把控两优化”,即把控设计招投标、施工招投标和优化概算审核、清单审核,以此高效节省审批时间,做到街道提前谋划、部门靠前审核,专班全程服务。“我们还在建设过程中实施行业监管、主体监管、施工单位监管、监理监管、居民监管‘五位一体’,推动‘三方办’、物管会、‘金牌管家’运营管理‘三同步’,进一步规范物业管理机制,形成协同治理有效合力。”

为让这套工作体系真正实现贯通协同和高效运转,上城区纪委监委瞄准关键环节和流程堵点,“靶向”施策、精准破题,指导出台了《上城区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管理要点》,明确了旧改项目建设管理流程,充分引导群众力量,参与设计把控;聚焦旧改施工许可审批问题,专项发布《关于明确施工许可审批相关材料的通知》,使改造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其中紫阳街道鼓楼花园项目成功办理出全市第一本旧改施工许可证。此外,为最大限度避免在旧改中产生负面行为,还编制了《上城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负面清单》,对相关问题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上城旧改项目工程管理制度,提高改造建设质量。

老旧小区的公共空间如何打造,配套设施及服务怎么植入,也有了一套可依循、可参考的“上城标准”——“1+5+N”标准体系。其中,“1”即打造“幸福邻里坊”;“5”即五类基础设施,依次为消隐患、整短板、优环境、拓空间、展韵味;“N”即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现实条件,因地制宜、主动作为,创新打造具有引领性、示范性的场景系统、特色服务、文化主题等,包括但不限于构筑社区智慧安防服务体系、新增停车场、盘活存量配套空间等。

一系列制度化、标准化、体系化的旧改创新举措和务实实践,取得了有益成果。其中,上城旧改“五统”体系成功入选《杭州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一批)》,旧改项目施工许可的相关经验入选《杭州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二批)》……旧改“上城体系”“上城模式”正持续充实着旧改“杭州经验”,并为全市所共享。

做好做强共富“上城品牌”

幸福不断升级 将“民意”变“满意”

“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二十大报告,饱含着深厚的人民情怀,处处可见不忘初心的伟大为民宣言。这种民本理念,也始终贯穿于杭州、上城区老旧小区改造的始终,推动越来越多的“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示范图景在上城率先落地。

今年,以老旧小区改造以及旧改类未来社区创建为契机,上城区全面启动“幸福邻里坊”建设。这是一个以“幸福”为标尺,以“邻里”为主体,以“生活”为核心,以“服务”为主线,围绕“党建引领、服务群众、创新治理、培育文化、联结邻里”,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共同打造的社区共富综合体,也是独具韵味的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上城品牌”。

“我们聚焦居民所需所盼,发挥党组织在协调各方、强化治理的核心枢纽作用,坚持居民自治、改造提升同步,因地制宜推进‘集聚式’‘分散式’‘嵌入式’幸福邻里坊建设,推动民生服务融合下沉,全力让不同年龄段群体都能在社区中享受到有质量、有温度的优质服务,体验到更具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社区生活。”上城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闸弄口街道红梅、采荷街道青荷苑、小营街道小营巷等一批“幸福邻里坊”社区共富综合体试点项目已建成运行,年底将实现全区14个街道全覆盖。

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幸福邻里坊”正在上城老小区中繁茂生长,让群众享有“家门口的美好生活”。

“小区里的‘幸福邻里坊’可以说承包了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上午带伢儿到儿童乐园读绘本、玩游戏;饭点到了就在社区食堂用餐,口味不错又实惠;下午可以去图书室看看书,或者和球友们打打乒乓球,赶上点的话还能在社区剧院看场电影呢。”红梅社区居民宗熠说,一家人经常没事就往社区的邻里中心跑,一待就是一整天。“不仅生活越来越方便了,幸福感也越来越高了。”

这幢由小区旧房拆除后重建而成的5层楼高、4300平方米的“综合体”,集成了餐厅、超市、剧院、咖啡书吧、成长驿站、健身中心、养老中心等“全生命周期”服务,成为社区“共富基本单元”的最美缩影。

除了“幸福邻里坊”外,上城旧改还重点推进“一圈”建设、打造“一品牌”。

“一圈”即以幸福邻里坊为中心,围绕教育、卫生、养老等优质公共服务步行10分钟可达的标准,打造“十分优享”社区公共服务圈,让便捷、高效、普惠的优质服务在家门口可感可及。

“一品牌”即“金牌管家”品牌。在建好物理空间的同时,上城区针对老小区物业管理的难点与痛点,将原来辖区中“各自为政”的准物业服务小区化零为整,引入专业物业公司专职运营,并引入公益团队和社会力量作为补充,打造和推广“金牌管家”大物业管理模式,积极探索旧改版未来社区的运营收支平衡机制,实现低收费高标准、小社区大治理、老小区新气象。

目前,上城区各街道与“金牌管家”签订物业服务合同48份,实现全区无物业管理小区全部清零。

精细精致呈现“上城韵味”

延续城市记忆 将千年宋韵融入生活

一部杭州史、半部在上城。历史文化底蕴是上城的特色与优势,上城也始终把历史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需求书写在城市建设发展历程里,融进老旧小区改造的细节中。

杭州照相馆、知味观、振兴祥……与湖滨咫尺之隔的青年路,“百年老店”比邻而设,沉淀着文脉与商脉,墙门、坊巷间,盈满杭城故事,老底子味十足。因此,今年湖滨街道在推进青年路社区旧改工作时,“留住乡愁”成为重要主题。

“我们与中国美院、西泠印社等团队密切合作,按照路两侧功能特色布局杭印、杭味、杭话、杭匠、杭艺五大空间,精心塑造青年路‘第三空间’,激发老街巷的‘经典之美’,让杭州人的乡愁在青年路有迹可循、有处可觅。”湖滨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改造还因地制宜改建街区房前屋后“碎片空间”,焕发老旧小区的“简约之美”;通过“换租+增设”形式,让住宅、办公混杂的“旧场地”,焕新成兼具多项功能的“宜居之美”。

一个个有市井“烟火气”,有厚重“历史感”,有未来“新风尚”的老旧小区,在改造中不断焕发出独特气质和鲜明特色。而作为杭城宋韵的核心承载地、展示地和体验地,“风雅处处是平常”的宋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美学,也正更多地植入到上城老旧小区改造日常体验场景中。

如南星街道在推进南星里未来社区项目中,通过物业置换方式盘活街区空间资源,将闲置的旧仓库打造成宋韵文化特色体验书房,策划开展诗会、茶会、插花、文化沙龙、创意市集等系列文化活动,为居民群众提供有温度高品质的公共文化空间;清波街道定安路社区以后市街“银杏文化”为主轴,融合宋韵文化,注重“南宋御街”与现代生活商圈吴山商圈的衔接过渡,将社区打造成时尚与历史并存、生活与文化共荣的市井文化展示典范,再现南宋风情之雅;小营街道梅花碑社区改造则以“风雅宋韵、书香梅院”为设计理念,通过对社区宋韵文化、梅文化的挖掘,塑造古今交融的文化工程,重现“风雅人居”……

如水宋韵,浸润上城。

“当前,上城区正全力打造11平方公里的宋韵风貌集中展示区,我们也将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中,在城市标识、景观小品中更多地融入宋韵文化元素,助力打造‘宋韵文化新高地’。”上城区旧改办相关负责人亮出下一步具体举措:继续聚焦“一老一小”,做优共富单元,力争2023年“幸福邻里坊”在全区社区中的覆盖率达40%以上;聚焦文化名片打造,加快推进“品质上城,韵味百巷”创建行动,力争在2023年底打造百条特色韵味街巷,交出更亮眼、更独具“上城韵味”的旧改实绩单。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王莉莉 通讯员 朱振远 陈文静 吴佳卉   编辑:李佳萌
党史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