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党史学习教育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高品质打造人人享有的公众之园
发布时间:2022-12-23 10:34:56

71个新建公园像绿珠一样遍撒杭城

杭州日报讯 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杭州考察时指出,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创造更多经验。

牢记殷殷嘱托,杭州结合政府民生实事,以量化目标孜孜实践。

2021年以来,杭州连续两年将公园建设列为年度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其中2022年计划全年建成社区级公园60个。

日前,记者从市规划资源局获悉:截至12月中旬,杭州今年已完成公园建设71个,完成年度民生实事目标的118%。

推门即见绿。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园如颗颗绿珠遍撒杭城,美丽杭州的底色越来越靓,幸福杭州的成色越来越足,杭州向着高水平推进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奋勇前进。

聚焦美好生活、价值功能复合

打造“全龄友好”生活场景

公园里的摇摇马、滑滑梯让“10后”有了游乐空间;滑板道、攀岩设施,让公园成为“00后”的“宠儿”;健身广场、垂钓设施为“50后”“60后”创造了动静皆宜的休闲条件;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到处是“70后”“80后”“90后”尽情挥洒汗水的身影……

今年,随着上城区运新公园、滨江区沿江公园、萧山区江南之星北侧绿地公园等一大批公园建成,不少市民感慨:杭州的公园不仅越来越有“亚运味”,也越来越“全年龄段友好”了。

一提到公园,人们首先会想到生态、绿意空间。今年年初,在杭州召开的一次恳谈会上,一位市民代表指出:“一个理想的公园应该是一个全年龄段美好生活场景的集成地。”比如一家人开车去公园,首先要有地方停车,小朋友有游乐的空间及设施,年轻人可以健身、阅读,老年人休闲散步都很安全……

这位市民的阐述,道出了新时期人们对公园建设的新要求:除了栽花种树,如何让公园建设得更亲民、更友好?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作为全市公园建设民生实事牵头单位,市规划资源局在今年牵头公园建设中集成发挥自身在规划引领、设施研究、空间保障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引导各建设单位牢牢聚焦群众需求,将公园建设与体育、儿童、停车等民生保障关键词有机融合,为新一批公园建设“植入”更多复合价值。

位于上城区的运新公园,今年一建成就成为居民李阿姨每天“遛孙子”最爱去的小天地,“这个新公园环境优美,有孙子爱玩的滑滑梯、秋千等设施,园内的坡道、厕所等设计对腿脚不好的老年人非常‘友好’。”

李阿姨的获得感,“功夫均在诗外。”

记者了解到,今年全市的公园建设,早在方案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一老一小”需求,聚焦优化公园内的地形、园路、坡地、亲水平台等设计,增加座椅、慢行步道、厕所、母婴室等适老适儿设施,让游憩更舒适;同时,不少公园还锁定新一代“00后”偏爱时尚运动的特点,打造了适合青少年玩滑板、跳街舞以及攀岩的场所。

“在公园里增加运动设施,既考虑民生运动健身需求,也为助力全民健身迎亚运创造条件、营造氛围。”据市规划资源局不完全统计,在今年完成的71个公园中,累计新增了体育场馆3个、球类运动场地62片、健身跑道75条、健身广场38片,以及健身器材、沙坑、滑滑梯、秋千、攀岩、垂钓、骑行等数百件……随着杭州亚运会的临近,公园正成为全民健身迎亚运的绝佳空间。

放眼山边、水边、路边、城边……越来越多“无边界”的公园将自然引入城市,人们入园频次节节攀升。

如拱墅区北景园生态公园,周末入园万余人次;富阳区北支江公园、临安区石山亚运山地公园,周末入园千余人次;滨江区沿江公园、萧山区江南之星北侧公园和亚运主题公园等“家门口公园”,即使工作日游客也络绎不绝……

综合文化铸魂、土地节约集约

打造家门口的“诗与远方”

“还没去小河公园吗?工业遗存改造的公园,可适合拍照了,最近还在举办艺术展!”

小河公园自今年国庆期间建成亮相,吸引了一波又一波市民前去“打卡”。

“小河公园紧挨着大运河,隔一条街过去就是小河直街。”拱墅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小河公园由关停已久的小河油库“变身”而来,设计融入了小河文化、油库文化、运河文化,包含仓库艺文展区、文化创意区、景观码头区三大区块,在空间上连接了大兜路、桥西、小河三大历史文化街区。

“颜值”“内涵”兼具的小河公园,一建成亮相就成为周边市民休闲、健身、遛娃的好去处,成为市民游客感受拱墅区工业文化遗存、领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魅力的绝佳空间。

除了小河公园,今年在市民心中火起来的还有玉架山考古遗址公园、明因寺遗址公园、海塘文化公园等一大批“讲好杭州故事”的公园。人们在公园里一边游玩一边了解良渚遗址文化、文天祥怒斥伯颜等历史典故,纷纷赞叹“这样的公园,捡起了城市文化碎片、营造了历史驻留空间,养眼、养心还养魂!”

除了满足市民运动休闲、文化塑魂需求,杭州今年建成的余杭塘河水生态公园,不仅为周边群众喜爱,更吸引了许多城市建设、土地利用专业人士的关注与称赞。

“来公园既能休闲放松还能学到知识,一举多得。”在市民张先生眼里,以“水·人·情”为设计理念的余杭塘河水生态公园,其精心设计的中央水景、植物认知园等水文化展示和科普教育空间,是带小伢儿来运动、玩耍、学习,寓教于乐的理想之地。

在许多城市规划建设者眼中,余杭塘河水生态公园的开发建设,堪称城市土地集约节约开发利用的一个经典案例,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杭州的生动实践。

“余杭塘河水生态公园地下是净水厂,地上是公园,通过创新土地利用模式,不仅解决了区域净水问题,还复合发挥了土地更大价值,化‘邻避’为‘邻利’,为净水厂和公园建设提供了范式,可供其他城市公园建设借鉴。”市规划资源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作为杭州践行“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城市营建理念的典型,目前该项目正在积极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

“大”处壮阔,“小”处出彩。

市规划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公园整体开发建设践行土地节约集约,今年全市公园建设还放眼挖潜“地下”,全市今年新增地下空间约14万平方米,建设了3200余个地下停车位,很大程度解决了周边住宅、产业园区的“停车难”问题,为市民增添家门口的“诗与远方”之余,带来“实打实”的获得感。

聚焦布局均衡、物质精神共富

从“城市里建公园”走向“公园里建城市”

把城市轻轻放在山水间,杭州公园城市建设越走越宽。

“今年,杭州公园建设力度大,增加公园71个、绿地面积356公顷,较去年数量增加34%、面积增加300%。”市规划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按500米服务半径初步统计,今年建成的71个公园,可覆盖约数百个小区,公园绿地布局持续均衡化、网格化,公园覆盖率和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

绿地均等化,共富再加码,杭州面向未来的公园建设蓝图也愈渐清晰。

记者从市规划资源局了解到,一手抓公园建设,一手抓规划蓝图,今年以来,杭州通过立体规划、系统梳理,不断压实全市域公园绿地“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具体项目”的层层传导。

在正进入报批流程的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层面,杭州将以建设全民共享的公园城市为目标,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标准,以城市生态网络为依托,形成“十心、三环、两廊、两链”的城乡绿地系统结构,力争到2035年,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5%。

在专项规划层面,杭州正抓紧编制《杭州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等,逐步形成类型多样、特色鲜明、普惠性强的公园体系。

在详细规划层面,随着全市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压茬推进,各地将在具体地块中全面落实总规、专规提出的绿地指标要求,重点与人口分布相匹配,不断提高公园覆盖率和均等化水平,竭力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在具体项目层面,根据年初下发的公园三年建设行动计划,全市将通过地毯式踏勘、调研,按照“扫盲区、补短板、重需求、宜落实”的原则,推动三年内市区公园建设任务不少于200个。

随着全市“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村镇)公园—游园”城乡公园体系逐步建立,预计2035年,杭州将力争实现“300米半径范围内可达不小于2000平方米、500米半径范围内可达不小于5000平方米的公园绿地”的目标。

“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使城市内部的水系、绿地同城市外围河湖、森林、耕地形成完整的生态网络。”

面向未来,杭州将以建设“江南韵味、国际魅力”的公园城市为目标,不断深化公园服务能级提升、文化内涵提炼、主题功能拓展,强化城市绿地与外围山水林田湖等各类生态空间的衔接,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内外有机联系的绿地生态系统,高品质打造人人享有的公众之园,加速杭州从“城市里建公园”走向“公园里建城市”,打造幸福宜居新天堂。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刘园园 通讯员 蔡丽悦 吴昊 刘晓丽   编辑:李佳萌
党史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