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11月30日,杭州举行科技创新大会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推进会,吹响了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号角,并提出打造全球成果概念验证之都。
作为杭州经济大区,萧山自2017年成为浙江省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示范单位以来,坚持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作为“第一工程”。通过“建平台、搭舞台、摆擂台、设展台”,积极构建具有萧山特色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努力为全市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提供萧山样板。
数据显示,五年来萧山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1.94%提升到3.42%;技术交易额从15.54亿元提升至96.25亿,增长519%;新增国家级科学技术奖4项、省级科学技术奖42项,实现翻两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351.97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五年提高一倍;新增专利授权43720件;2022年上榜“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50家,同比增长85.19%,加快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区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仍然存在企业需求与成果供给不能完全匹配,成果对接的信息渠道较为单一的问题,导致转化效率不高、转化机制松散、转化氛围不浓。下阶段,萧山将扎实推进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生态提升化,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杭州市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建设,加快打造科技新高地、创新增长极。”萧山科技局负责人表示。
1.以院所供给为源头 打好创新策源攻坚战
杭州市科技创新大会一大亮点,无疑是首批15家概念验证中心的精彩亮相。其中包括萧山3家,分别是由浙江省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创建的杭州市视觉智能概念验证中心、由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创建的杭州市大数据智能概念验证中心、由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创建的杭州市集成电路概念验证中心。
什么是概念验证?通俗讲,就是当一个科研人员脑子里冒出一个奇思妙想,或是已经有了一篇论文,有可能变成一个产品或技术,就可以来到概念验证中心进行验证,进而弥补研究成果和产业技术产品之间的“断裂带”,加速挖掘和释放科研成果价值。以杭州市集成电路概念验证中心为例,它将建立集成电路产业共性技术供给和概念验证体系,以集成电路芯片验证为核心,以材料、设备、封测等功能验证为辅助,集聚创新要素资源,构建全产业链验证服务体系,搭建跨越基础研究到产业放大“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桥梁。
从入选的概念验证中心名单不难看出,视觉智能、大数据智能、集成电路,代表着萧山的产业发展方向。比如视觉智能,杭州扛起“中国视谷”建设的大旗后,萧山湘湖是启动区块。
再比如集成电路,在萧山科技城板块,萧山已布局浙大杭州科创中心和西电杭州研究院两大高能级创新平台,两者高度“契合点”便是“芯”梦想。眼下,钱塘江畔的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初具雏形,成为萧山和浙大对外的一个重要IP。省CMOS集成电路成套工艺与设计技术创新中心也在这里成立,其聚焦集成电路“缺芯少核”的技术难题,打造以产教融合为特色、芯片设计与制造高度结合的国家级公共技术创新平台,为我省、长三角和全国的产业技术发展提供强大支持。
不久前,杭州市委常委、萧山区委书记王敏调研萧山科技城时表示,要集中资源、集中精力,一体推进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西电杭研院、万向聚能城、传化科技城、湘湖实验室等创新资源和平台建设,以“产城人文”深度融合为导向,加快产学研协同,推动创新要素由“点”到“面”的集聚、融合,战略能级和科创能级双向发力,让平台真正成为“战略制高点”“经济增长极”。可以期待的是,一河之隔的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和西电杭研院的未来图景,在钱塘江畔强强联手,形成“电子信息+”创新策源地。
近年来,围绕全省三大科创高地建设,萧山持续建设“创新平台”,先后落地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浙大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湘湖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激发成果转化活跃度。接下来,萧山还将开展平台策源行动,跑出转化“加速度”。围绕智能汽车、新材料、生命健康三大支柱产业主方向,建好湘湖省实验室、省CMOS技术创新中心,夯实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等重大平台,加速汇聚创新成果转化。
2.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打响产业攻尖主动战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参事、中国人工智能协会理事长戴琼海曾表示,高校等科研机构要把科研成果做成产业,需要迈过三个关键的槛:“首先是实验室能够做出产品原形;其次是产品能够精准解决产业的实际问题;然后,产品能实现稳定可靠的量产。”
也就是说,创新链与产业链要深度融合,产品在走向产业化的过程中,离不开科研团队的持续配合。
11月17日和18日两天,西电杭研院连续设立自成立以来的第20个和第21个校企联合实验室——与吉利汽车研究院、武汉路特斯汽车有限公司共建的“智能车域通信技术联合实验室”;与国内知名视频管理平台软件公司杭州阿启视科技共建的“视频基础研究联合实验室”。“在杭州全力打造‘中国视谷’的背景下,对企业来说如何找到入口尤为重要。”杭州阿启视科技有限公司陆隽董事长表示,与西电共建联合实验室就是发展的切入口,希望能从底层视频基础研究入手,将高校特有的学术高度与阿启视的市场实战经验相结合,打造视频基础研究领域的标杆,共同规划建设国家、省市等重大科研平台、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等。
“企业培养一名成熟的卓越工程师,最短需要三年。但在杭研院,这一过程提前到了校园。”西电杭研院院长廖桂生介绍说,研究院实行“双导师”制度,贯穿人才培养与联合实验室建设全过程。“我们将企业导师引入研究院,将研究院导师引入企业,切实提升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质量。”据悉,杭研院研究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的选题也都来自企业一线创新点和国家重大需求,聚焦区域经济转型难点、紧盯企业发展痛点、锚定市场供需关键点等。
萧山无疑在科研“书架”和市场“货架”间闯出一条条新路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萧山各科研院所已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76家,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萧山科技局局长汪新来表示,研发投入是企业未来发展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新起点上,萧山将结合“专精特新”梯度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大抓企业研发投入,以强有力的举措助力企业迭代升级,在产业转型、成果转化、技术创新等方面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基”。
具体而言,包括实施主体倍增行动,实现“双促进”。进一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雏鹰计划企业为基础的科技企业梯队培育工作,切实服务于“专精特新”企业建设,到2025年,力争规上工业企业高新企业占比达到80%。
开展研发清零行动,明确“风向标”。扎实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两清零一提升”工作,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部清零,努力提升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到2025年,力争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突破200亿元,实现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超过4%。
开展技术攻坚行动,当好“领头雁”。围绕五大产业生态,开展“揭榜挂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合力解决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瓶颈”技术。为“专精特新”和科创板上市企业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力争每年20个项目入选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
据悉,今年萧山有14个项目入选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研发经费总计超过4.5亿元,最高可获得补助超过8000万元。三项科技成果分别以第一完成单位或第一完成人斩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含金量居全市各区县第一。
3.以科技服务为牵引 打赢生态营造持久战
打造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同样需要一个积极作为的政府。
汪新来表示:“今天的导向就是未来的方向。萧山将重抓生态,加快推进‘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促进创新要素精准匹配。”据悉,今年萧山成功设立杭州市萧山区技术合同登记点,将极大方便企事业单位开展技术交易合同登记。接下来,萧山还将探索建立全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打造知识产权一体化服务格局,力争设立中国(杭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萧山工作站,加快高端智能制造业相关专利申请的审查速度。
另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功的另一个因素是高能级孵化器的存在,它们能提供职业教育、风险投资论坛、国际专利保护服务等等。据悉,萧山接下来将坚持创新、创业、创客、创投“四创联动”,推动实施“全域大孵化”战略。截止目前,已布局建设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孵化平台共计54家,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孵化载体建设。通过打造生产性公共服务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从实验研究、中试熟化到生产过程所需的基础条件资源,跑出成果转化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