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党史学习教育
2022年杭州教育这10件大事 让百姓获得感满满
发布时间:2022-12-20 11:15:07

学校的公共区块都被打造成了教育教学博物馆,想到孩子未来在这样的环境中读书,我很知足了。”市民李先生很期待孩子明年能就近入读江晖小学。

江晖小学是今年杭州新建成的校园之一。面对老百姓在家门口上好学的需求,今年市教育局牵头的“新建成中小学、幼儿园70所,新增学位6万个”再次高票入选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项目。截至目前,全市共有94所中小学、幼儿园建设项目竣工达到核验标准,完成率达134%;新增学位7.5万个,完成率达125%,提前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相比前两年,今年高中学校建设数量也有增加,杭四中江东学校、中策职业学校钱塘学校、交通职高笕桥校区3所高中投入使用。“前些年,小学初中学龄人口逐年大幅增长,这波生源高峰现已传导到高中,新建更多高中迫在眉睫。”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对于高中学校的建设布局,杭州已看到了十多年后。今年1月,市政府正式批复了《杭州市区高中学校布局规划(2021—2035)》,到2035年,杭州市区将新增84所高中。对于近3年的高中学校建设,杭州市出台了更为细化的方案,到2025年底全市共安排新建(改扩建)高中学校项目37个,总投资约217.5亿元。一位家长兴奋地说:“等我家孩子中考了,优质高中的选择更多了。”

不仅要让孩子快乐成长,也要让老人老有所乐。一同列入民生实事项目的还有老年大学(学堂)建设。长期以来,老年教育资源紧缺,老年人上学难、上好学校更难。为此,杭州按照建设标准要高,学习环境要舒适,场所和设施要适老化的要求,积极推进“家门口老年学堂”建设,增加老年群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今年,杭州共新增老年大学(学堂)16所,超额完成目标。

据统计,目前杭州市已开展老年智能技术服务4070场次,服务208056人次,“三入”(入户、入社区、入养老机构)志愿服务2366场次,服务62229人次,开设长学制班680个,就读37519人次,努力打造老年教育“十分钟学习圈”,“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情”的靓丽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关键词3 招生入学

学区划分、入学预警 登录App一查便知 出台“长幼随学”政策为多孩家庭解忧

“小区附近有所学校很不错,不知道它的学区如何划分”“心仪学校一表生年年‘爆表’,对落户时间有什么要求”……曾经,这些入学问题让家长们很纠结,不知从何打听,如今杭州的家长们只需要登录“浙里办”App,进入“入学早知道”系统,就可轻松找到答案。

在“入学早知道”系统中输入学校名称,可查询相关学校未来三年入学预警信息、分流情况、学区地图、学校信息等,还可以一站式完成入学报名和录取查询。截至目前,“入学早知道”系统中已有250余所学校上线,单一学校最高访问量达2.8万次,累计访问量约270万次。2022年10月,“入学早知道”还被评为杭州市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典型案例优胜奖并入选省级案例。

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这一切的背后正是杭州市教育局的决心——让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更便民、更亲民。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

比如,随着国家人口政策调整,多子女家庭同校就读需求显著增加,很多家长咨询同一个问题:家里两个孩子,能不能上同一所学校?2022年,市教育局在双(多)胞胎可申请组合绑定参加民办学校电脑派位政策基础上,出台“长幼随学”政策。根据多孩家庭意愿和学区实际,支持符合条件的多孩家庭通过转学实现“长幼随学”,允许公办学校因“长幼随学”可适当突破基准班额(除小学、初中起始年级外)。自“长幼随学”政策出台以来,累计受惠家庭2400余户,有效解决了多孩家庭因孩子不同校而带来的接送困难问题。

除了出台新政,市教育局始终坚持公正公平,全面落实“阳光招生”,严格执行公办“零择校”,继续实施“公民同招”。同时市教育局还积极稳妥推进27所“公参民”学校规范治理工作,其中22所“回归”公办,5所学校规范后继续民办,增加公办学位2.3万个,当前全市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为3.54%,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专项工作阶段性任务圆满完成。

关键词4 职教改革

多个新校园投入使用 职教资源再度扩容 不断丰富专业设置 精准匹配杭州主导产业

“哇,我们新校园太大了。”今年11月,杭州市交通职业高级中学笕桥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占地145亩是德胜老校区的6倍,更让学生惊喜的是学校2万多平方米的实训基地,全新的硬件升级让更多专业设置成为可能。除了交通职高,今年还有中策职业学校钱塘校区、临安区职业教育中心集贤校区投入使用,杭州正积极推进新一轮职业教育资源布局。

近年来,杭州驶上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快车道”。今年5月,新《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为杭州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提供了制度指引。

“杭州职业教育以城市发展为脉络,不断丰富专业设置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对标杭州生命健康产业,开设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助力杭州打造数字经济高地,开设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加强杭州文化旅游建设,开设跨境电商专业……当前,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布点共281个,涵盖16大行业,精准匹配杭州主导产业,为 “新制造业计划”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要培养出大国工匠,“工匠之师”至关重要。目前,全市“双师型”专业教师占比87%,共培养中职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48名,特级和正高数量均占全省近30%;确定名师培养人选40名,名校长培养人选80名,市级优秀教育教学团队30个,专业(学科)教研骨干教师345名。

全面升级的硬件设施、紧跟社会需求的专业设置、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杭州职业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今年又有不少中考高分考生报考中职学校,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在不断增强。”该负责人欣慰道,在“就业与升学并重”人才培养理念指引下,杭州抓好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升学教育,加强文化基础教育,积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中职与应用型本科人才试点培养等,拓宽了中职学生的成长通道。今年,全市中职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继续升学1.6万余人,占全市中职毕业生(不含中专、技校)的81.57%,共为高校输送了1000余名本科生。

关键词5 名师培养

省特级教师评选出炉 杭州教师占全省20% 构筑名师培养梯队 优秀教师不断涌现

9月,省教育厅公布的浙江省第十三批特级教师名单,杭州市共有54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榜上有名,约占全省的20%。截至目前,省特级教师先后评审13批,杭州共有381教师名列其中,在杭州每300名专任教师中就有1名特级教师,充分展现出省会城市基础教育的师资实力和头雁风采。

这背后,与具有杭州特色的“新锐+名师”梯队培养机制不无关系。“新锐”即“杭州市新锐教师培养工程”,通过用4年时间培养1000名中小学、幼儿园年龄在35周岁左右素质精良、能力突出的优秀青年教师;“名师”即“杭州市中小学幼名师、学科带头人培养工程”,通过6年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培养550名中小学(幼儿园)名师、学科带头人。

在“新锐+名师”梯队培养制度下,杭州培养了一大批既有教学能力、又有教研能力的优秀教师。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团教师汤佳绮是新锐工程的首批学员,已被评为省教坛新秀。说起自己的成长,她很感谢新锐工程提供的研修平台。“四年的分阶段研修,一系列量身定制的课程,不仅让我在教学上有了很大提升,在科研能力上也有了很大进步。”

为更好推动从新锐到名师、从学科带头人到学科教育家的转变,实现杭州中小学(园)教师专业发展体系的纵深推进,杭州市还启动“杭州市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拟用5年左右时间,重点培养一批“杭派”名师、名校长和“教育家型”名师、卓越校长,完善市级名师乡村工作室运行机制,持续助推乡村学校“校校有名师”。据统计,本次上榜的54名省特级教师中,有20名为“双名工程”第一期学员。

在此基础上,市教育局协同市教师(干部)培训中心、市基础教育研究室、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等业务部门,对全市教师培养进行统一管理,积极构建以师德为第一培养标准,以“行动中研究、研究中行动”为主线,以“重实务、重融通、重展示”为特征的新时代教师培养模式,对培养人选实行全程动态管理,注重师德引领与实践考核。

关键词6 “三名工程”

引进建设顶尖院校 打造高等教育新高地 支持市属高校创全国一流 构建杭州人才头部矩阵

7月31日,西湖大学举行首届本科新生开学典礼,60名本科生迎来期待已久的大学生涯。作为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高校,西湖大学自成立以来,正式签约PI(独立实验室负责人,博士生导师)206人,引进人才中108人获得国家级人才称号,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累计招收了1273名博士生。同时,西湖大学培育了26家高科技企业,总估值超过百亿元。

西湖大学是杭州市人才平台建设的一个缩影。为让科技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实现杭州城市能级提升,杭州市委市政府积极谋划、主动作为,2017年正式启动“名校名院名所”建设工程(以下简称“三名工程”),目标很明确:今后10年创人才生态最优城市,聚天下英才共建杭州,引进建设高水平大学,全面提升杭州市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

今年是杭州深入推进“三名工程”第五个年头,实施至今已实现从初显成效到成效显著的跨越式发展。先后引进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55家。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实施省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780项,其中158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今年,由政府和社会各类主体参与的杭州新型实验室体系也基本形成。“这是杭州人才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积极探索。”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引进建设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同时,杭州以“一校一策”方式,积极支持市属高校在同类院校中争创全省乃至全国一流,比如支持杭州师范大学争创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支持浙大城市学院争创全国百强大学,支持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职业本科学校,支持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争创国家“双高”校并试办职业本科专业。杭师大和浙大城院分别在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点上取得突破。

未来,杭州将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做优做强名校名院名所,加大对市属高校人才引育的支持力度,为打造杭州人才头部矩阵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7 教育国际化

创办迪拜中国学校 实现“中国基础教育走出国门” 加强国际友好交流 更好服务外籍人才子女在杭就学

今年7月1日,首批杭州选派至迪拜中国学校驻教的教师,完成2年选派顺利抵杭;8月22日,第二、三批派驻迪拜中国学校的教师,接过了“接力棒”。

迪拜中国学校是一所由教育部委托杭州市承办、杭二中领办的基础教育海外中国学校。2020年9月,该校正式创立,让“中国基础教育走出国门”成为了现实,杭州教育国际化由此翻开新的一页。“我们走的每一步都在创造历史。”迪拜中国学校校长尹立平说,为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就读需求,不论学生的来源和程度,学校几乎都是无条件接收。学校也在当地获得了好口碑,在每学年一次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的无记名满意度调查中,满意率均高达99.5%。今年4月,杭州市还启动了迪拜中国学校初中部筹建工作。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选择到杭城高校留学,越来越多的中国教师、中国课程‘走出去’传播中国教育与文化,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杭州主动向杭州国际友好城市抛出交流、合作的橄榄枝。比如会同市外办组织开展杭州亚运会主题双语演讲比赛,邀请了杭州国际友好城市的学生一同参加;为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余杭文昌高级中学与日本福井县立足羽高等学校举行线上交流会,后续两校将开展饮食文化、两市都市文化等交流活动;杭州江南实验学校、杭州公益中学等5所学校与比利时西弗兰德省4所中学签订了“姐妹学校”协议。

与此同时,到杭州工作的外籍人士越来越多,涉外教育服务体系建设迫在眉睫。为更好服务在杭外籍人才子女就学需求,今年9月,杭州国际学校白马湖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办学硬件和办学规模得到显著提升,该校可为在杭工作的外籍人士子女提供从幼儿园至高中三年级全学段国际文凭课程。

着眼未来,杭州将围绕“美好教育”建设,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全面深化教育对外开放,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

关键词8 美好成长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守好红色根脉 秉持五育并举 构筑“美好成长”教育体系

“党徽在心,我们奋楫笃行,永葆实现中华民族千年梦想的初心……”在国旗下,杭州高级中学学生朗诵这首原创诗歌时慷慨激昂,也感染着现场每一个人。一位同学感慨地说:“请党放心,我们将不忘初心、不负韶华,以青春激情踔厉奋发。”

这次“国旗下的诵读”主题活动由市教育局牵头发起,在全市各中小学校利用学校国旗下讲话等契机,让广大师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守好红色根脉。

像这样有特色的思政教育探索,杭州还有不少。比如为把思政课上“活”,杭州通过打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网络新课堂”之间的壁垒,积极推动传统思政课向社会空间和网络空间延伸,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此外,还进一步深化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共编课程设计方案、同上一堂课、跨学段交流已成为常态。

不仅是德育,2022年,杭州继续秉持“五育”并举,不断创新构筑“美好成长”教育新体系。这一年,朝气蓬勃的呐喊声响彻杭城各大校园。阳光体育运动会、校园足球联赛,以及各级各类健美操、啦啦操、轮滑等比赛,成为展示全市学生健康体魄的舞台。在2021学年高校新生(浙江籍高中毕业生)体质健康测试中,杭州籍生源体质健康总体成绩、合格率、优良率均位居全省第一。

围绕“喜迎亚运会”“献礼党的二十大”等主题,杭州各大中小学幼儿园的美育工作有了崭新抓手。一方面,杭州大力倡导各校结合自身优势,开展主题艺术活动、开设特色课程;另一方面,持续推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门艺术特长”行动,丰润学生艺术素养。

在劳育方面同样亮点颇多。今年8月,央视《新闻1+1》节目连线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高宁,探讨家庭劳动清单话题。开发专用教室特色课程,开展校园日常劳动,实行学年“劳动周”制度,落实家庭劳动清单,杭州做法得到央视点赞。2021年以来,全市已创建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国家级1个(富阳区)、省级1个(萧山区),劳动教育典型案例国家级1个、省级5个,省级劳动实践基地15家。

关键词9 喜迎亚运

保障场馆建设、做好志愿服务、扩大亚运宣传 当好东道主 百万师生助力办好杭州亚运会

“这帮学生太厉害了,很多班级把亚运元素和杭州元素很好地结合起来,那种自豪感通过黑板报有着浓烈的表达。”在市民中心,“小窗口、靓校园、迎亚运”中小学生黑板报大赛优秀作品在这里展出,吸引了大批市民驻足观看。这项比赛共收到了1600余幅迎亚运黑板报作品,线上展示后共吸引25万人次观展,收到点赞304.7万个。学生们对亚运的炽热情感通过这个“小窗口”传遍了“大杭州”。

第19届亚运会将在杭州举行,“当好东道主,喜迎亚运会”成为杭州百万师生的共识。师生们努力扮演好杭州亚运会的精神宣传员、平安守护员、文明观察员,以实际行动助力办好家门口的亚运盛会。

对照亚运城市行动专项工作任务清单和亚运筹办工作总任务书要求,市教育局专门成立领导协调小组和6个专班,在场馆建设与运行保障、人力资源支持和志愿服务、“亚运进学校”系列活动、亚运宣传和文明提升、校园安全稳定等方面持续做好支撑、服务与保障。

比如,亚残运会史上首个由特殊教育学校操场改建而成的赛场——杭州文汇学校体育场,全过程采用工程咨询管理模式改续建的杭州师范大学橄榄球场和排球馆,均已通过工程验收和工艺检测;成立市教育局志愿服务总队,参与赛会及城市志愿服务的志愿者招募、培训工作;在各地各校及各类教育相关多媒体平台开展亚运宣传,像“小手拉大手”推进“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主题活动、“公筷公勺、光盘光瓶、垃圾分类”文明好习惯养成等专项行动,将更好助力举办一届绿色、文明、安全、精彩的亚运盛会。

聚焦“亚运攻坚、共富示范”主题年,杭州还鼓励全市大中小学校积极开展“喜迎亚运”系列主题活动,像“亚运足球小将”校园足球联赛、“少年心向党 艺启迎亚运”中小学生艺术节、“亚运小天使”幼儿体艺展示、“我为亚运献才艺·七艺”展示、“童心迎亚运”新童谣大赛……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全市各大中小学校园掀起了一轮又一轮亚运热潮,营造出“美好教育 助力亚运”的浓厚氛围。

关键词10 护校安园

让数据“多跑路” 实现问题隐患动态清零 让学校“少烦恼” 更好营造校园安全环境

前不久,拱墅区召开校园及周边安全防控“一件事”工作部署及专题培训会。会议依托杭州市校园安全管理平台(浙教安全)钉钉端“校安一件事”相关应用模块,对区内学校进行了常态化服务指导与问题隐患的协同处置。

作为“护校安园”工作的升级版,“校园及周边安全防控一件事”致力于以“数据跑路”代替“多方联系”,努力实现让更多部门更快回应学校诉求,指导学校精准主动做好安全防控工作。

其实早在2019年,杭州市政府就将实施“护校安园”专项行动列为民生实事项目。3年来,从小学全覆盖到向幼儿园和中学上下游延伸,再到推进缓解上、放学时段校园周边拥堵试点,一年一个主题,不断优化全市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有效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2022年,“护校安园”专项行动升级扩面为关注校园内外整体安全环境的“校园及周边安全防控一件事”。联动部门由过去的9个增加至13个,关注领域也新增了消防、卫生、安全生产、生态环境及防溺水等内容。由此,杭州迈入“护校安园”2.0阶段。

杭州各个学校组建了“护校安园”工作组,负责统筹协调校园及安全防控工作,并按需生成工作任务包,由相关职能部门“认领”,实现“学校吹哨、部门报到”。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形成了个性化的“校园及周边安全防控一件事”工作清单,以“一校一单”倒逼“一校一策”落实落细落地。

在原有即时通讯基础上,“护校安园”2.0模式通过“校安一件事”应用模块,对所有部门和学校的工作任务对接交办进行集成,并与“基层治理四平台”进行数据贯通。这样一来,学校和部门之间的任务就能通过平台进行点对点精准推送,并同步推送短信提醒。

“我们希望通过数据‘多跑路’、学校‘少烦恼’,更高效实现问题隐患动态清零,更好营造校园安全环境。”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通讯员 蔡宇冠 记者 王厚明   编辑:李佳萌
党史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