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农家绕 乡村展新颜
杭州日报讯 杭州,沿江而建,因水而兴。
改善农村水环境是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在农村污水治理的道路上,杭州先行先试、破难解题,始终坚持“水清、无味、点绿、景美”八字方针以及“污水全收集、雨污全分流、处理全达标、资源全利用、监管全智慧”的“五全”理念,推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基本建成“零直排村”86个,持续做优农村人居环境。
今年,市建委开工624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造项目,完成8005个处理设施标准化运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为91.81%,委托检测的出水达标率为92.58%,所有年度目标任务均已完成。
农污治理既要限期见效,更要久久为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
“我们将继续做好农村污水零直排村试点推广,强基础、补短板、提优势,持续做好提质创新,做好示范引领,确保全市农村污水治理工作持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为建设美丽乡村、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共富而不懈奋斗。”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说。
水清,景更美 农污终端化身“美丽公园” 上万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覆盖上千村庄受益百万农户
绿草茵茵,流水潺潺。乍一看,这是临平区东湖街道李家桥村的乡村生态主题公园,其实,公园下面还暗藏着“玄机”,承担着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重要任务。
“这里原是两处较大的坑塘,因雨水长期积存且混有农村污水,导致水质变差、臭水满溢。”临平区东湖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借着“污水零直排”示范村项目的东风,相关部门不仅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集中化、标准化,还配套建成了生态主体公园,设置特色生态浮岛、种植超550平方米的花卉、植物,使李家桥村的农居面貌焕然一新。
李家桥生态主题公园分为两大功能区块——农污处理区和公园小微水体补水区。
污水处理终端配备了水质监测站,能实时监测处理完成的污水水质。经监测合格后的“尾水”变成“肥水”,可以直接用于灌溉农田、果树,并成为公园小微水体补水来源,实现了从“污水点”到“风景点”的蝶变。
“如今我们也像城里一样,有了污水处理终端,水质变好了,生活环境干净了,看着心情也好了。”看着建起来的生态公园,村民们都很高兴。
李家桥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终端是杭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人居环境整治有机结合的典范。从2003年起,杭州就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美丽乡村”等工程为载体,采取以整村或整片推进的方式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至2016年底,杭州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并在此基础上于2018年启动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提升改造三年行动,农村污水治理处理设施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从全到优。
截至11月底,全市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共有西湖、富阳、余杭、临平、萧山、淳安、建德、临安、桐庐、钱塘10个区、县(市)、1941个行政村,受益农户98.61万户;共有处理设施9972个,设计处理能力为29.6万吨/日。
当下,杭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进入高水平推进阶段。“我们将继续解决农污治理优不优的问题,从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运维三方面着手,实现设施全面覆盖、运维全面标准化、出水全面达标、资源全面利用。”市城乡建设管理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首创,勇开拓 零直排村实现 “治理闭环” 率先试点为浙江、全国农污治理提供“杭州样本”
在农村污水处理中心之上建起生态主题公园,成为村民不出家门就能观光休闲的新去处。除了环境美、功能全,李家桥村也成为了杭州探索“污水零直排村”的示范点。
“农村污水零直排村”概念首创于杭州,是在总结“五水共治”经验成果的基础上,深化水生态环境治理,实现农村地区污水再循环、再利用的新模式。
市建委以“污水全收集、雨污全分流、处理全达标、资源全利用、监管全智慧”的“五全”理念引领,先行先试,编制下发《农村污水零直排村建设技术导则》,积极探索开展“农村污水零直排村”建设工作,形成农村污水治理全系统、全生命周期的整体解决方案,推动农村污水的处理目标由无害化向资源化转变。
自2020年试点“零直排村”建设以来,目前我市已基本建成“零直排村”86个。
11月下旬,淳安县富文乡漠川村的村民们正牵着塑胶管给茶园浇水,管子里喷洒而出的,是污水处理终端净化处理过的“生活污水”。以“污水零直排村”建设为契机,这些曾经的“废水”,变成了农田灌溉用水,浇灌着美丽的田园。
富文乡正在建设全乡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全利用项目,建设完成后将形成中水回用全覆盖。这一项目主要将农村居民通过沐浴、盥洗、洗衣、厨房、厕所产生的废水和污水,通过农村污水终端设施集中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排放标准并回用于浇灌、滴灌、生态沟等农业生产环节,从而达到节约用水、低碳绿色环保的目的。
“中水回用对我们从事农业项目的来说,真的很好,尤其是在今年这样持续干旱的情况下!”富文乡弓禾农场负责人方立平激动地说道,目前他的农场共有160多亩,以种植葡萄、桃子、李子等水果为主,由于是大棚种植,所以人工给土壤灌溉是必不可少的,“政府给我们安装了回用设备,我一打开开关,中水就自动给土壤灌溉,中水中的微量元素还更有利于水果生长,水、肥都省了。”
前期改造,后期运维,“零直排村”建设全流程离不开数字化的支撑。
“通过因地制宜引入新的先进工艺、设施设备,持续打造零直排村智慧管家及与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理服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做到可预警、可决策,以‘数智’提升农村污水治理的水平。”市城乡建设管理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天,临平区东湖街道的运维巡检人员庞师傅正在仔细检查李家桥农污终端,同时,智慧管家系统已经同步记录下了庞师傅的人员信息、运维次数、运维时间、运维设备型号等信息。
这个“聪明”的“智慧管家”实现了全域污水设施情况一图呈现、一目了然,不仅可以实时看到污水处理前后的水质数据,一旦处理后的水质达不到排放标准,平台就会告警,帮助管理人员快速判断和处理问题,还可以从温度、湿度、水质等多维度出发,系统自动判断并实现对植被用水的精准排放,老百姓也能通过小程序查看污水治理的相关成果。
如今,一张覆盖杭州全域的智慧化运维管理网络不断织密,切实提升了杭州农污智慧管理水平,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
专业,优服务 技术人才破解“运维难题” 全国首创农污治理工作全生命周期“指导员制”
随着农村污水治理的进一步深入,农村技术和专业人才支撑不足的问题开始突显,导致出现了治理技术模式单一、部分治理设施质量差的现象。
为此,市建委在全国首创农污治理工作全生命周期指导员制,聘请专业指导员在方案设计环节、项目建设环节以及运维管理环节,进行全过程指导;在方案设计阶段把握方案的经济性、合理性,确保方案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在项目建设环节合理掌握建设进度,精细化管理建设质量;在运维管理环节掌握设施运行状态,确保设施运维标准化,防止设备运行和出水水质异常。
今年4月,农污指导员制度在建德三都镇先行试点,并进行了30多次农污指导员培训。
“乡镇的农污技术人员更换频次比较高,专业技术知识比较缺乏,通过建德市级指导员及时灌输给他们新的理念、知识,以及相应的方针政策,使他们的农污治理知识点能够得到有效更新。”建德市级农污指导员朱国平说。
农污指导员制度从杭州市级、区县市,到乡镇、村,组建了四级指导员团队。
“农污指导员制度对各级指导员都明确了主要工作内容,由上级指导下级开展工作。这样一来,各级农污指导员的工作就可以贯穿农污设施整个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覆盖了农污治理工作的各领域问题,从而弥补了农污治理专业人才支撑不足的问题。”市城乡建设管理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在三都镇的农污指导员培训现场,三都镇镇级农污指导员黄建新也听得格外认真,“市级指导员要求我们多去巡查新建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终端设施,多发现问题,尽量把危险隐患控制在零范围之内。”
而三都镇三江口村级农污指导员黄伟的工作重点就是走进农户,进行宣传农污治理工作,检查农户的污水排放是否规范。
“我们有时候确实不太在行,他们来指导指导,提醒一下,我们以后就知道怎么做了。”三江口村村民葛丽群说。
在四级指导员的层层把关下,三江口村原本“小而散”的治理终端合并为了四个终端设施,终端规模扩大之后,后续的运维更加安全与便捷,有效保证了出水水质的达标。
“农污治理,三分靠建七分靠管。运维能力好不好,决定了治理效果好不好。为此,我们创新推出的‘指导员制’可以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对技术、管理、安全等各方面工作予以指导,形成‘群抓群管’的工作局面,让专业技术人才下沉到农村,缓解乡镇管理力量和技术力量不足的情况。”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不断创新实践、深化改革,推动农污指导员制度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应用,持续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奋力推进“两个先行”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