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初冬时分,青山湖科技城(以下简称科技城)的狮山公园依然漫山黄叶,秋色斑斓。
中饭过后,暖阳正好。叶水泉穿过大园路与同事上山“打卡”。风吹来,狮山脚下的黄山栾树婆娑摇曳,枝头的“灯笼果”历经了金、红、粉、褐的“多彩”生长,渐变成了薄如蝉翼的蒴果,逐风飞扬,播撒到街心路侧、地角山弯。
栾树的“多彩”渐变,映照出科技城13年的“多彩”春秋。随风播撒的蒴果,亦如叶水泉匠心经营的低碳能源,俏销大江南北;亦如科技城作为“技术创新源头区”13年汇聚的500多项科技成果,惠及之江大地、华夏神州。
初心致远
13年前,为积极推进创新强省,打造浙江硅谷,省委省政府做出决策,将杭州市主城区的部分省级科研院所集中搬迁至青山湖畔,打造省级科研机构创新研发基地——青山湖科技城。其目标是将科技城打造成为“科技资源集聚区、技术创新源头区、高新企业孵化区、低碳技术示范区、体制改革试验区”。
在入驻科技城的36家科研院所中,国电能源研究院就是低碳经济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院长叶水泉感慨,在科技城的这13年,院所、企业和个人发展最大的收获就是坚定了低碳发展方向。这也是科技城13年来始终坚持的发展初心——打造低碳经济示范区。至今,国电能源打造的“零能耗示范楼”,仍是科技城以低碳导则引领未来发展的“样板房”和风向标。
从这座“样板房”出发,源牌科技把低碳能源卖到了上海世博会,嵌进广州“珠江城”,导入北京“中国尊”,卖到全世界……今年,源牌科技获得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源牌的低碳成果,也成了科技城产研转化的亮眼代表作。
院企联姻
13年来,科研链和产业链协同创新、落地转化的故事还有很多。杭州化工研究院(简称杭化院)和卓普新材料的“联姻”就是另一个好故事。
入驻科技城以来,杭化院院长姚献平领衔的团队一直致力于研发一种神奇的塑料替代物、新型生物质材料——纳米纤维素。它的神奇之处在于不仅质量轻、可降解,重量只有钢材的1/5,强度却是钢材的5倍,被视为“后碳纤维时代”的高性能新材料,在国外已有概念车问世。杭化院团队虽然还没有研制出车用材料,却成功突破了微纳米纤维素的成本制约,并在3D打印材料领域实现量产,通过与卓普新材料的研产合作,卓普线材出口欧美、日本等国,年销量500公里。
据了解,截至2021年,科技城已累计发布科研成果500余项,达成院企合作近百项目,获得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50余项,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跻身全省第一方阵。
高新沃土
从“技术创新源头区”到打造城西科创大走廊“硬科技”创新策源地,13年来,创新成了科技城的最浓底色。科技推动创新,滋润了一方高新沃土。目前,科技城已累计培育国家高新企业16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从2009年的不到60%上升至2021年的91.9%。
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是科技城里“最靓的仔”,聚集了杭叉集团、杭氧股份、万马股份、西子电梯、南都电源等规模企业73家,产值占科技城经济总量的56.4%。杭叉、万马成了百亿级企业。
“高”“新”助力,推动科技城日益变“大”:
产业方面,共有千余家企业在城里创新创业,规模工业企业由2012年的79家增加到目前的179家;拥有产值亿元以上企业79家;税收亿元企业3家、税收千万元企业26家。青山农民人均收入由2009年的1.6万元增加到7.7万元。
截至2021年,城市建设累计投入政府性建设资金146亿元,高标准建成115.3公里“内成网外成环”的道路体系、绿地178.3万平方米、公建配套164.4万平方米。地铁16号线等道路穿城而过,杭电信工学院、浙江公路技师学院青山湖校区、杭十四中青山湖学校、育才小学等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会锦体育文化公园、狮山公园、宝龙商业综合体等文娱商业配套不断完善……青山湖畔一方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硅谷芯城向阳生长。
极限摄影
楼中宏是见证这座城“变大”的科技城“御用”摄影师。他分享的近观、中观、宏观三个摄影故事,见证了科技城初创时的艰辛和“加速度”的壮大历程。
科技城发展之初,大量项目“排队”入驻。为使项目早落地、早动产,楼中宏的镜头中收录最多的是“一切为了企业,为了企业一切”“白加黑、5+2”“人停机不停”之类的“鸡血”标语。楼中宏至今难忘杭叉项目厂房平整现场,遇到了“硬骨头”。为了早一天交地,数百台挖机、镐机、工程车大暑天无休、24小时攻坚。“几乎每天现场都有机械臂折断或者报废、工程车轮胎炸裂、或挖机师傅中暑休克的事发生。”楼中宏说,为了科技城的建设,所有人都很拼。
为了近距离拍摄杭叉厂房平整工地集中爆破的震撼场面,楼中宏当时是躲在离爆破现场仅数十米的挖掘机下,摁下了“玩命”快门。就是凭着“为了企业一切”的这股子拼劲,杭叉成了产值超200亿元的企业,谱育科技、众硅电子、所托瑞安等企业纷至沓来。
后来,科技城的“疆土”越来越大,楼中宏不得不每隔数月就要爬上废弃水泥厂数十米高的塔楼,俯瞰科技城。再后来,水泥厂的塔楼已“容不下”科技城,“逼着”楼中宏一度要学动力伞上天搞“极限摄影”。无人机的及时问世,为打量“更宏观”的科技城,找到了神器。
方寸乾坤
摄影师眼中的科技城在“由小变大”中成长,多年负责科技城招商引资的原科技城管委会商务局副局长戴志红眼中的科技城,则是在“由大变小”中进化。
“这些年,科技城全力保障服务科研院所的发展,促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进一步聚焦潜力产业赛道,为壮大一方经济,做强主引擎。”戴志红说,从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到打造微纳智造小镇,再到集成电路关键核心零部件研发生产,聚焦“硬科技+根技术+新制造”,主攻高端装备制造、未来微电子、新材料等……以科技城为主平台的“临安制造”,产品块头在缩小,“能耐”和“内涵”却在变大。
不管是主持研发五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能测定西湖中一滴墨水浓度的系列精密科学仪器,还是成功突破“后摩尔时代”半导体封装工艺的众硅CMP……都无不彰显科技城“方寸纳乾坤”的科技内涵。
乐居硅谷
13年来,科技城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在此安家创业。目前,科技城所在地青山湖街道的本地人口不到5万,外来人口已有近7万,致使青山湖街道老年大学的课桌“一席难求”。不管是学声乐、学舞蹈,还是太极拳、书法班,都需要“走后门”。该校负责人介绍,学员中超过一半是“新青山人”。
祖籍湖南的陈俊标就是“托了关系”才入校的“新青山人”之一。七年前,因为儿子大学毕业后在科技城安家落户,陈俊标与老伴也随儿迁居青山,在大园新城买了房子。“这里挺好的!出门就是地铁口,对面就是宝龙综合体,生活很方便,周末还可以到西湖转转。” 陈俊标说。
青山不负
与陈俊标住在同一个小区的还有很多为科技城建设发展迁家舍地的“老青山人”。13年来,正是他们的“舍小家为大家”,使青山褪尽了农耕气质,蜕变为科技新城。他们的牺牲和奉献,这座城市没有忘记,时代也没有辜负。
曾在大园新城拥有6套房子的宋云贵就是在科技城的建设发展中乘风而长的受益者之一。宋云贵曾是胜联村的村民,2016年,为支持杭电信工学院的落地建设,他和村里的近千户村民都成了拆迁户。凭着一套350平方米的征迁家宅和彼时的“房价洼地”,善观大势的宋云贵先是“举债”买下家附近的花园排屋,之后,又用征迁补偿款,一举拿下大园新城6套房。6年间,宋云贵名下的家产已翻了四番,以至于家里每人每月2000多元的失地养老金,都成了零花钱。
尽管余生衣食无忧,但宋云贵还是“很拼”,前两天,去考了一个《保安证》,“我们村民有好几百个村民都在科技城的企业、院所当保安、搞家政,等过了60岁,我也弄个保安当当!” 他说。
因科技城建设发展过上好日子的还有胜联经合社村集体。凭借当年征地返还的近百亩三产留用地的盘活兑换,胜联村成了滨河产业园的“房东”,每年房租所得400多万元。去年,每个村民分红分了3000元,比2016年的分红整整翻了6倍。
共富一方
“仓廪实而知礼节。”科技城的发展给为这座城市建设作出奉献和牺牲的人们反哺的不仅仅有“物质”,还有“精神”。
也许是因为科技城的建设,“抬高”了青山人的眼界,派生了青山管乐团,使心怀艺术的失地农民们有了一方可以栖息心灵的精神港湾。艺术的熏陶不光润泽了个人修为,也提升了气质和涵养。
乐团创始人兼指挥冯益民介绍,乐团创办13年来,先后有15名团员进入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村社班子担任各种职务。邵丽萍从一名村私营幼儿园代课老师成为街道聘用人员。在2021年村组织换届中,小号声部长徐志明被选为村支部委员,次中音号队员何春燕被选为村妇女主任,长号声部长沈小英到企业上班,不到半年就担任企业领导岗位。
从一片荒地到科创之城,从初创的全省科技创新机构研发基地,到产城人互兴共荣,科技城13年的发展变迁,让我们看到了仰望星空的求索精神,看到了脚踏实地的实干担当。
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应行之举、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