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党史学习教育
临安两款报纸古籍跨越80载时光即将“重生”
发布时间:2022-11-30 11:32:04

“我们修的东西虽然不能和故宫里的比,但也都是文物,是给子孙后代留下的文化财富啊——”

杭州日报讯 叉脚,俯身,伏案——

将双眼当成“显微镜”般无限靠近,纸面的每一毫米破损都是要消灭的“敌人”,上头文字的每一个笔画都是要保护的“友军”,手持的镊子则是上战场的“枪”,“一攻一守”间,担负起的是“用历史告诉未来”的古籍修复战。

今年9月初起,这样一场特殊的“战役”在临安悄然打响,来自省档案馆下属企业——杭州富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古籍修复队“五人组”,进驻当地裱糊工作室,目标是修复好临安档案馆馆藏的《民族日报》《浙西日报》两款报纸古籍。

剥离发霉结板的“时光旧衣”

刚刚“脱手”了数十张被胶带纸强行“二次修复”的《浙西日报》原版古籍,“五人组”这才松了一口气。

面对记者的到访,余师傅拿出了修复前《浙西日报》的“初面貌”照片。照片里,报纸纸张遭损坏后,被胶带纸毛糙地粘贴在一起,纸张冗成一团,胶下的纸色随着时间累积产生化学反应,已与周遭的纸色相异。

“普通的旧报一天可以修4张左右,像这样被‘二次损坏’的报纸至少要花4天才能修一张。得用药水一点一点地把胶带从报纸上剥离,尽最大努力保存原有纸张和印刷字体。”余师傅今年34岁,但对这类古籍修复的经验却已不少。

“最难修的是那种结板成‘砖头’的古籍,要根据古籍的纸质不同而灵活处理。拉力强度比较好的纸张,用药水浸泡、清洗、揭页;如果纸张很脆,一碰就散了,要先上锅蒸,再清洗揭页。里面的学问太多了……”今年35岁的刘师傅是队中公认最具天赋的修复员,当年学习一个月左右就上手的记录,至今未有人能打破。她的话语间,充满着对高难度修复挑战的信心和激情。

不过,想要做好修复师,依然需要常年经验的积累。“十个人一起来学修古籍,最后有一个人能留下来,师父就很高兴了!”队里年纪最轻的张师傅,一句回答激起了整个团队的共鸣。面对虫蛀、发霉、结板的古籍,既需要修复师们精湛的手艺,更需他们拥有一颗饱含热爱且坚韧的匠心。

重现“红色岁月”的真实记录

此次修复工程,缘于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档案馆不断加大红色档案征集力度,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征集红色档案。自今年9月份开始,临安积极响应,重点修复临安档案馆馆藏的《民族日报》、《浙西日报》两款报纸古籍。

其中,《民族日报》是于1939年1月5日在临安於潜镇鹤村祠堂里诞生的。这份一张四开版的日报,名义上与《浙西日报》一样,是由当时的浙西行署创办,实则为共产党掌握领导权进行抗日爱国宣传的阵地。临安区档案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此番修复内容,包括近2000张1939-1945年间的《民族日报》,1000余张1937-1945年间的《浙西日报》。

“一张古籍到修复员手上,它的命运就全部交过来了。”46岁的徐师傅,是全队公认最有“情怀”的修复员。他边检视修复的成品边说:“我们修的东西虽然不能和故宫里的比,但也都是文物,是给子孙后代留下的文化财富啊。”

据介绍,临安区档案馆计划年底前把修复好的《民族日报》全部数字化高清录入线上的红色资源档案专题库,《浙西日报》也将完成线上录入。修复好的原版报纸古籍母版,将全部制作档案盒在馆内保存。为更好地保护母版,下一步,还计划制作仿真件供后续查阅使用。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叶佳裕 管光前   编辑:李佳萌
党史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