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西湖大学城(杭州云谷),一座“科学家之城”正冉冉升起。
11月16日,首届云谷科学家未来峰会在西湖大学城举行。会上,西湖大学城“科学家之城”正式启动,为“高等院校+产业园”的发展模式提供新的样本及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西湖区有着得天独厚的高校资源,汇聚了浙江大学、西湖大学、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等18所高校。科学家和顶尖人才的汇聚,为西湖区提升科创能级、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带来智力支撑——近年来共落地高校经济项目375个,促成产学研项目237个,去年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4万件,位列全省第一,科学进步创新指数居全省第三。
科学家当“主角”,瞄准三大赛道
打造“科学家之城”,西湖大学城已有大动作——大会当天,距离西湖大学约200米、总建筑面积约12.8万平方米的西湖大学城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镓谷园区)正式揭牌,今后将重点发展云计算、大数据、集成电路设计、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产业,与西湖大学城展开进一步合作,打造成西湖大学产学研创新基地。
好消息是,目前已有10个科研成果产业化项目正式签约,后续将逐步入驻西湖大学城镓谷园区。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项目都是由西湖大学的教授领衔孵化的。
其实,在打造“科学家之城”之初,西湖区就把目光聚焦在了高端科技人才身上,并且瞄准了生命健康、智能制造和数字经济三大领域,成为西湖区规划建设科、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西湖大学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杭州云谷发展中心)副主任韩斌介绍,数字经济是西湖区的传统优势行业,阿里云、蚂蚁金服等头部企业不断释放集聚效应,一批数字经济平台企业的快速发展夯实了数字经济的产业“底座”。
而把生命健康作为另外一条主赛道,一方面是切合省市一些重大的战略部署,另一方面则是充分发挥西湖大学的资源。“施一公带领的师资团队,在生物医药领域有着突出的科研成果。我们依托西湖大学的人才资源和科研资源,有助于产学研的落地,从而推动整个区域的发展。”韩斌说。
智能制造和以上两个领域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实体化的生产,包括一些新制造业的提升改造,可以推动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产业的转化和落地。”
立足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东首的西湖大学城,“三大赛道”的布局已现雏形——西湖大学城的南部,阿里云云谷园区将重点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经济产业,一侧的菜鸟云谷产业园正在加速建设中;西湖大学城北部聚焦生命健康产业,为西湖大学等高校的成果转化项目提供空间;西湖大学城中部,一批智能制造企业相继入驻,致力打造全省智能制造示范区。
服务“加码”,推动产学研落地
眼下,杭州正在积极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西湖大学城不仅仅依托西湖大学、国科大、浙大等顶尖高校资源开展科研工作,更是积极推动产学研的转化和落地。
为了让科学家们可以在这里潜心科研,西湖大学城还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配套服务,不仅引入投资资本、法律服务、会计师事务所等,实现精准服务对接,更是在空间布局上,把目光放得更远。
“比如西湖大学的教授本身有比较好的科研项目,而他自身的实验室已经无法承载这个体量了,那我们就可以根据科研项目的情况,在镓谷园区内提供相应的场地。等到项目可以实现产业化之后,在西湖大学城内我们还将打造产业园。如果项目已经完全成熟并且已经上市,那我们还可以给你供地,造总部经济大楼。”韩斌介绍,这样一来,教授的项目从实验阶段到孵化阶段再到产业化阶段,甚至到总部经济的四个阶段,都可以在“科学家之城”实现落地。
硬件“升级”,服务“加码”。近年来,西湖区相继出台了高质量发展35条、“西湖英才引智工程”等扶持政策,设立科创直投基金等全周期政府基金,助推人才成长、企业发展。就在不久前,西湖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又传来政策利好——新型产学研基地每年给予最高350万元资助;科技成果在西湖区内转化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
公共空间也正加速完善——日前,西湖区正式发布了浙江(云谷)人才客厅项目,将涵盖人才孵化器、人才艺术中心、人才接待中心等人才承接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人才所需的公共服务和活动场地。值得期待的是,西湖大学城内还将建起“西湖大学未来社区”“云谷未来社区”“双桥未来社区”三大未来社区,人才的医疗、教育等配套也将进一步完善。
“期待西湖大学城逐步成为全球科学家的汇聚之地。”西湖区委常委邵小军表示,将进一步健全人才工作机制,改善人才成长环境,让各路“千里马”在西湖大学城内竞相奔腾,打造西湖区最具科研竞争力的“科学家之城”。
各方声音
西湖大学工学院院长、材料科学与工程讲席教授 程建军
从求学到创业,从“科学家”到“企业家”,在政策扶持和市场的推动下,学术界、产业界与资本之间相互支持、联动发展,科技成果才能得以转化落地,城市和人才才能实现共同成长。在打造这座“科学家之城”过程中,西湖大学将发挥自身优势,助力科学与创新更好地融合发展,积极培育和孵化一批高科技创新型企业,为西湖大学城源源不断地提供用于转化的高科技项目。
西湖大学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杭州云谷发展中心)副主任韩斌
搞科研,资金投入高、产出周期长,甚至需要面临短期税收“吃紧”的风险,但是对于人才的培养和区域的发展,我们应当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
在城西科创大走廊的东首,此前已有紫金港科技城,如今我们“另起炉灶”打造西湖大学城,背后是西湖区对“双城”的长远谋划。从传统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园区蜕变而来的紫金港科技城,应该主要聚焦产业腾笼换鸟、迭代升级;而西湖大学城则是重组一套班子、一批人马,集中精力服务“科学家之城”,从而全力推动高精尖产学研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