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地生万物,土地是发展的第一资源。
在生态空间、农业空间为多的杭州第十区临安,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占全域面积仅5%——这个数值为全杭州平均值的一半。
党的十八大第一次将“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作为一个专有词写入党的报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明确“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一张蓝图绘到底。
近年来,市规划资源局临安分局立足临安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着眼存量盘活,“上天入地”要空间,做好产业发展和民生幸福的要素保障,创新用好“留用地”政策……走出了一条土地节约集约的内涵式发展共同富裕之路。
A
聚焦要素保障
“工业上楼” 盘活低效工业用地“引凤来栖”
“不好意思,我们后面7幢工业标准厂房大部分已有企业入驻,目前只剩下前面2栋高层办公楼还有空间……”金秋十月,位于城西科创大走廊青山湖科技城的临安区滨河产业园(又名LinkPark产业社区),每天都会迎来一拨拨前来考察的企业。
与传统厂区冰冷、枯燥、机械的格局不同,整个园区一眼看上去与市中心的高级写字楼别无二致。
“在我们园区厂房里工作的,80%左右是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其中包含30多名高层次人才、28名博士。”园区运营负责人告诉记者,新产业带来新人群,这些人正成为在临安置业定居的主力。
在熟悉这片区域的附近居民的印象里,2018年以前,滨河产业园所处的位置还是一片产业低小散的低矮厂房。
“临安土地资源珍贵,想要为发展腾挪出更多优质产业空间,就需在盘活存量低效用地上花工夫。”市规划资源局临安分局党委书记、局长江雪荣告诉记者,临安抢抓城西科创大走廊发展机遇,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对区域低效工业用地进行了梳理,通过优化建筑设计方案、提高容积率,推动低效工业园区内建筑形态从“摊大饼”向“建高楼”转变、产业布局从“低小散”向“高精尖”发展,大幅提升产业园区土地利用效率。
通过全新规划,滨河产业园项目总用地面积80.1亩,容积率提高至2.38,整个园区规划建设2幢高层办公楼、7幢标准厂房和1幢生活配套用房,总建筑面积达15.2万平方米。
作为青山湖科技城实施“大孵化器”战略最具代表性的项目之一,整装新生的滨河产业园,聚焦“微”材料(部件)、“芯”装备、“精”仪器、“智”器械四大产业领域,全面“腾笼换鸟”。
“我们园区定位是微电子产业园,目前入驻的企业涵盖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制造、医疗器械等领域,其中有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杭州市准独角兽企业。”园区运营负责人自豪地告诉记者,2021年滨河产业园总产值10多亿元,园区工业用地亩均税收80万元。力争到2025年,在未来微电子装备及其关键核心零部件产业形成近百亿产业规模,率先形成未来微电子装备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的“青山湖模式”。
目前,滨河产业园已成功创建省级小微园,并于2022年定档为杭州A档三星级小微园,正积极争创临安区首个四星级小微园。园区还围绕“双碳”工作,积极开展零碳智慧园区建设,争创全省首个零碳试点园区。
“像这样着眼低效盘活的工业厂区改造提升项目,在临安的玲珑、锦南等传统工业区块也有多个项目在紧锣密鼓实施。”市规划资源局临安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骆伟阳介绍,如位于大走廊西侧的诚达科技园,项目一期占地42亩,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提升后的容积率达3.0以上,采取“工业上楼”形式建设综合厂房楼、高标准厂房楼,以及综合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
“园区提升后,每栋厂房9层,首层层高7米,楼上层高5米,每栋配备了多台高性能电梯,做到客货分流,大大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园区目前已完成厂区建设,符合产业门类的企业正在逐步入驻、投入生产,未来将重点提高工业载体的创新能力。
B
聚焦民生福祉
“地下挖潜” 将人民广场打造成2.0版“人民的广场”
一边,通过盘活存量“工业上楼”,为“产业强区”注入动力;另一边,临安还通过“地下挖潜”,为民生幸福注入获得感。
今年国庆期间,全新亮相的临安人民广场“登录”央视,引来一波“回忆杀”。
“那是我们小时候滑旱冰的地方。”一位90后市民向记者回忆,2018年3月,随着连接杭州主城的地铁16号线修进了临安人民广场,这个陪伴百姓17年的城市地标启动改造。
“围挡围了这么久,会造成什么样子呢?”过去的四年,这个问号一直在人们心头盘旋。
当改造后的人民广场“揭开面纱”,市民纷纷惊呼:“有大都市中央公园的样子!”
“梅开二度”的人民广场,地上部分打造“山水绿谷、流动花园”。在空间布局上,以丘园、山谷、森林三条空间线索,比拟临安的山水风情,形成中央轴线区、丘园游憩区、森林活动区三大景观片区,构成动、静、闲不同的城市活动空间。
除了绿地率达50%以上的地面部分,广场的地下空间也被充分利用了起来——一个内嵌了地铁商圈的广场TOD“呼之欲出”。
“在地下,我们通过设计研究,挖潜了两层空间,涉及用地面积71613平方米,建筑面积133850平方米,包括停车库、商业、地铁换乘中心及其他附属用房等。”市规划资源局临安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广场地下一层为商业综合体,涵盖知名超市卖场、恒温泳池、美容美体、健身娱乐、休闲游艺、零售和特色餐饮等各种业态,预计今年底陆续投入运营;地下二层主要为停车库,建成后可提供约1800个停车位。
项目同时规划建设了非机动车辆停车位3000余个,在项目西侧有3个与地铁16号线临安广场站直接相连的接口。相关负责人指出,“这将大大缓解临安老城区停车难问题,也为传统老城区缓解停车难提供思路借鉴。”
当前,依赖新增用地保障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已难以为继。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只有锚准存量用地挖潜开发,才能为新一轮城市发展打开新空间。正是意识到这一点,近年来,除了“地下挖潜”,将人民广场打造为2.0版“人民的广场”,临安还积极探索盘活存量用地的新模式、新机制,排定的用地计划优先使用存量用地,存量土地优先做地、收储、出让。
“今年,我们充分利用存量批而未供土地,有力保障了马溪未来社区邻里中心、临安彭祖公园、锦南新城人才房二期等一批民生项目精准落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着眼“存量挖潜”,临安持续为释放民生获得感注入强劲要素保障。
C
聚焦共同富裕
让“沉睡”留用地“寸土生寸金”
在“盘活存量”、释放土地更高价值的同时,临安还通过创新用好“留用地”政策,探索带动失地农民“共同富裕”。
“对村集体来说,留用地是最大的资产,但由于缺乏开发资金和专业团队,村集体留用地不仅收益低,甚至有些长满了荒草……”市规划资源局临安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何让核拨出去的留用地“寸土”变“寸金”,成为临安重点突破的难题。
“2018年,根据前期调查摸底,青山湖科技城周边共有10个村约700亩村级留用地处于低效利用状态。”市规划资源局临安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助力青山湖街道“试点”开展村级留用地统一置换工业厂房、集中开发利用,当地探索“一揽子”解决各村村级留用地布局分散、缺乏开发资金和长效管理等难题,为助力乡村共富打开新路。
“以滨河产业园为例,项目用地就是坎头村的80亩左右的村级留用地。”市规划资源局临安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青山湖科技城区域内按照每一亩村级留用地置换260平方米工业厂房的置换标准,由临安区下属国有科投集团统一建设标准厂房,并实施统一返租,实现公司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和政府、国有公司、村社多方收益。
根据临安科投集团与坎头村签订的协议,村集体将包括80余亩园区用地在内的全部百余亩留用地拿出来置换,产业园落成启用后,村里“坐享”产业园内2.4万平方米的厂房物业租金,按照每月15元/平方米的返租标准,村集体每年可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而且租金每过几年还有上涨的预期。
如今,由村集体留用地“转身”而来的滨河产业园,在整个青山湖科技城范围内亩均效益表现“一骑绝尘”,既为区域发展注入强劲活力,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面对工业发展起步早,建设用地逼近‘天花板’的现实,如何破解土地要素制约,成为青山湖科技城抢抓城西科创大走廊发展机遇,高质量、跨越发展道路上的一大‘瓶颈’。”市规划资源局临安分局指出,产业招商引凤需要盘活空间,共富路上也要让村民共享收益,正是通过积极的创新探索,临安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壮大与科技城用地空间增加的“双赢”局面。
目前,青山湖科技城内其他产业园也将采用相同的办法,积极向其他村置换留用地,进一步解决青山湖街道在科技城范围内其余9个村的村级留用地开发利用问题,在落实工业强区战略中助力“共同富裕”。
积极“转轨”高质量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践行节约集约发展,以空间智治数字化改革为牵引、“组合”出台《全区经营性用地履约清理处置历史遗留问题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强履约监管的若干意见(试行)》等一系列政策……十年来,临安已累计消化批而未供土地44923亩、供而未用土地41918亩,实施低效用地再开发16709亩。
发展是硬道理,节约是大战略。
充分利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用好宝贵的土地资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打开“两山”转化通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未来,市规划资源局临安分局将持续以分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战略抓手,依托省、市空间智治“空间利用”应用场景和“国土空间一张图”系统,通过规划引领源头统筹兼顾,数智赋能土地资源的更高质量利用,为杭州践行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贡献更多“临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