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党史学习教育 > 学习实践
从书本走向社会 项目制研学让学习领悟更深刻
发布时间:2021-12-10 08:30:00

前些天,长江实验小学五(6)中队的同学举行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中队课。

《小学生时代》《安徒生童话》《汉字的故事》……一本本寄托着孩子们美好心愿的图书,将通过“多浪公益”,送到阿克苏沙依力克小学的“长江图书馆”。同学们每人都认领了一个阿克苏小朋友的微心愿:一套文具、一个篮球、一双鞋子……

值得一提的是五(6)中队还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公益友爱”中队。而这个名字,和学校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下文简称《读本》)教学探索密切相关。

提炼14个精品课程进行研学

从书本走向社会 让《读本》入脑入心

今年9月,《读本》正式进入全国中小学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必修内容。如何高效落实《读本》进校园?如何让《读本》入脑入心?在校长吴聪慧看来,“采用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场景式互动教学,能让新思想变得更亲切、立体、鲜明。”

根据《读本》的各课主题,学校各中队结合长江特色、中队特点、队员特长,提炼出了14个“长江红”《读本》精品课程,以中队为单位开展项目制研学。

五(6)中队参与多浪公益已经有5年历史了,为远在万里、素未谋面的阿克苏孩子们送去了文具、玩具和书本等爱心物资,去年还与学校一起在阿克苏市阿依库勒镇沙依力克小学捐建了“长江图书馆”。“当《读本》进校园精品课程研发时,我们中队的师生结合自身特点,提炼出了‘公益友爱’项目制课程。”班主任张珂沁说,《读本》中高段版第14讲主题是“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低段版第6讲主题是“做新时代的好少年”,这两个主题都与公益相关。“大到全人类的发展,小到单独个体的成长,大家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理应团结互助。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好少年,更应该有公益意识、有大爱精神。”

四(2)中队活动一直以来都重视走读美丽杭州的山山水水,围绕《读本》主题,自然而然地提炼出“美丽杭州”项目制课程。“《我爱你中国》是《读本》的第1讲,美丽中国从美丽杭州开始,我们在行走中求知、在行走中解读,走过杭州山水、感受杭州之美,在行走中油然而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流连。”何沁颐同学有感而发。

充分利用校园和周边场馆资源

研学成果要宣讲 让学习再度深化

为了让《读本》教学更接地气,长江实验小学在进行项目制研学的过程中,充分用好校园和周边的场馆资源。同样是《读本》第1讲《我爱你中国》主题,对刚入学不久的一(1)中队小朋友来说,有着自己的理解。“杭州良渚古城有五千年历史,作为中华文明列入了世界遗产,作为杭州人我们很骄傲。”一年级的小朋友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们的中队叫‘非遗传承’中队,我们研学中国非遗文化。”

“习爷爷说,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感情。爱国更要爱这个国家的文化,在我们长江,就有一个非遗传承点——十竹斋。”一位小队员说,“最近我们非遗传承中队的同学们就去十竹斋体验了木版水印,先用刷子给木板上色,再放上纸,用把子成圆形推开,纸上就呈现出一幅完整的画,我们印下了‘中国梦’三个字。”

“面对一年级的孩子,凭空讲中华传统文化,他们没有概念,只有体验后,孩子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祖先的聪明智慧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木版水印非遗传承人魏立中老师说。

“相比于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授课,项目制研学让学生通过自主搜集资料、走访场馆,用眼睛去看用手去触摸用实践去感知,在实践中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校长吴聪慧说,“围绕《读本》第7讲《法律是治国之重器》,‘知法普法’中队的队员们走访了杭州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感受宪法教育的熏陶。为了更好地理解《读本》第12讲《强国必须强军》,‘拥军爱民’中队的学生们赶赴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感受当年革命烈士的浴血奋战,深刻理解强军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一名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希望以后自己也能做一位优秀的军人保家卫国。’可见这样的项目制研学,对学生有着深刻影响。”

项目制研学后,各中队还以论文、研究报告及视频等形式,将研学成果在学校展示宣讲。这既考验孩子们研学的深度,同时也把这些接地气的学习心得分享给更多同学。“我们希望长江学子通过项目制研学,能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社会进行深度学习,感受红色力量,传承红色基因,让《读本》入脑入心。”吴聪慧说。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通讯员 李晶 记者 王厚明   编辑:吴阳杰
党史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