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尽美是中共山东党组织最早的创建者和领导者,是中国工人运动的领袖之一。他1921年参加党的一大,1925年因病去世,年仅27岁。在建党初期的艰苦环境中,他一刻也未停止在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中组织群众、历练本领,锤炼出超常的群众工作能力。
有针对性地宣传群众,提高群众思想觉悟。王尽美是山东最早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播火者”之一。他认识到,革命要胜利,没有先觉者的正确引领是不可能的,早于民众觉悟的人,必须成为革命的先行者、先倡者,承担起传播真理的责任。他与邓恩铭、王翔千等进步青年组织成立“山东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励新学会”,并创办《济南劳动周刊》《晨钟报》等报刊,揭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和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大量报道工人及各界民众的革命斗争情况。
党的一大后,王尽美更加注重深入基层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在山东省第一个煤矿工人组织——矿业工会淄博部成立大会上,他历数工友们每天埋在矿井下一滴汗、一滴血地做十几个钟头的工,稍一不慎,还要连命舍上,大声质问:我们创造的亿万财富,哪里去了呢?被资本家剥削去了,这是何等不平的事啊!号召大家要团结起来,组织与自己谋利益的团体。受尽压迫的矿工们听到王尽美的讲话,心中豁然开朗,积极参加工会组织,团结起来争取自身的权益。王尽美根据工人、农民、店员、学生、士兵等不同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例如他曾为农民编了这样的歌谣:“穷汉白劳动,财主寄生虫;贫穷并非命,世道太不公;农民擦亮眼,革命天才明!”王尽美的宣传在群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对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发挥了重要作用。
扑下身子联系群众,用心倾听群众疾苦。今天的中车山东公司的前身,叫津浦铁路局济南机器厂,过去被济南人称作铁路大厂,有着光荣的红色历史:山东省第一个工会组织在这里成立,第一个企业党支部在这里诞生。这里的红色火种,不仅点燃了济南乃至整个山东工人运动的熊熊烈火,还影响和推动了津浦铁路沿线工人运动的进程。这一切都始于王尽美与该厂工人的密切联系。
1921年6月,王尽美与我党早期工人运动领袖王荷波先后来到该厂。他们常去的地方是厂里的工人住宅区“红房子”宿舍。王尽美融入工人中,深入了解他们的酸甜苦辣。他看到,这里的工人是济南各产业中最苦的,他们每天工作14—16小时,一年无节假日,每月工资最低的只有几元钱,许多人就地而食,就地而卧,死伤疾病听天由命,而起来反抗的工人有的被开除,有的失踪,有的被杀害。
了解这些情况后,王尽美就从教工人学文化开始,给他们讲革命道理,使工人们认识到,要想改变现状,就必须团结起来,开展工人运动。除了铁路大厂,在山东各地的许多厂矿企业,都留下了王尽美的足迹。他在淄川矿区调研时,多次召集工人先进分子谈话,他主动与矿工握手,满手炭黑的工人不好意思伸出手来,王尽美说“别看你们手上沾满炭泥,可是这两只手却能创造出世界万物”,矿工们听了十分激动。正是由于密切联系群众,王尽美看到了山东各厂矿企业工人艰难生存的真实状况,为开展革命工作夯实了实践根基。
变装毁容深入运动一线,带领群众英勇斗争。1922年,王尽美向中央提出暂时离开山东党的领导岗位,到北方工人运动的一线接受锻炼。当年初秋,王尽美被秘密派往山海关,开展工人运动。他变装毁容,来到京奉铁路山海关铁工厂,成为一名冶铁学徒。上世纪20年代的山海关铁工厂为英帝国主义所霸占,1000多名产业工人深受英国资本家和中国封建把头的双重压迫和剥削,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这里没有党组织,没有工会,工人按地域划分帮派,四分五裂,情况非常复杂。年仅24岁的王尽美,只身一人来到完全陌生的环境,要想开展工人运动,比登天还难。白天他与工友们一起做苦力,晚上在工人俱乐部开办夜校,号召大家破除狭隘的帮派成见,团结起来,掌握自己的命运。在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患难的过程中,王尽美赢得了工人们的信赖和拥戴。
1923年2月的一天,河北林榆县警察署在山海关铁工厂门口抓捕了一个名叫刘瑞俊的学徒工。消息一传出,400多名工人迅速集合,拿着棍子、铁锹等去县衙要人。仅两个小时,这名学徒工就被救出。一个学徒工被捕,却有400多工人为他呐喊,这个刘瑞俊不寻常,他就是隐姓埋名的王尽美。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王尽美在工人心中的分量。
此时的王尽美已经成为工人中的主心骨,这就为他成功领导山海关、秦皇岛、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创造了条件。1922年10月,在京奉铁路工人大罢工中,京奉铁路当局采取各种手段,逼迫工人复工,王尽美带领大家采取了一个坚决的措施,就是拦住铁路线,让火车不能正常通行,给资本家和铁路当局更大的压力。王尽美带领1100多名工人,冲上了山海关车站西面的铁路,卧轨截车。适值开往北京的列车快要出站,开车的中国司机发现列车前躺的都是工人兄弟,想要刹车,而英国机务科纠察抢过手把亲自开车。车轮滚滚,越来越近,工人一步也不退,列车上的中国司机一看,列车再往前开,就将酿成惨祸,便一把抢过手把,来了个急刹车。据有关记载,列车停下的位置与斗争的队伍之间仅差十几米。京奉铁路当局不得不作出决定,同意了工人的罢工要求,历时9天的京奉铁路工人大罢工取得重大胜利。在当时的危急关头,如果没有王尽美强大的号召力,没有前期坚实的群众基础,是绝不可能创造这一奇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