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无限风光在下姜——寻访下姜村脱贫攻坚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1-06-17 08:30:00

下姜村三任党组织书记喜迎“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 记者 程海波 摄

村民姜德华在制作根雕。 记者 张之冰 摄

今日下姜村。 记者 李忠 摄

下姜村的发展,就好像一滴水,折射出全省农村发展的整体状况。——习近平

2021年2月25日上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党总支书记姜丽娟,代表中共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总支部委员会,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奖牌,并从容地向主席台鞠了一躬。

那一刻,她的身后,是下姜村所有百姓,是这个普通山村从“穷脏差”到“绿富美”的蜕变之路,是老百姓在党的领导下,自强不息、砥砺前行、艰苦奋斗、科学发展的艰辛奋斗历程。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无数个乡村里,曾经的下姜村不过是卧于贫困中的一粒微尘。如今,这个当年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打了一个翻身仗,成为“绿富美”的村庄。山坞变身产业基地、贫困村变成美丽乡村,村容村貌整洁和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靠“八八战略”的指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启迪、科技扶贫的实践发展起来的下姜村,是我国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典型代表,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试验田。

下姜村口立着的“下姜村——梦开始的地方”九个大字,娓娓述说着这个小山村的山乡巨变。

红色档案

梦开始的地方

下姜村坐落于杭州市淳安县西南部,素有“雅墅峡涧”的美称。早在800年前建村时,这里就被先祖赋予了绿水青山的美好期许。2001年之前,这里属于偏远山区的偏远山村,人穷、环境差、交通不便,山林乱砍滥伐严重,有100多个露天厕所,猪粪遍地,污水横流,苍蝇乱飞,村子周边流传着顺口溜:“土墙房,烧木炭,半年粮,有女莫嫁下姜郎。”据统计,直到1998年,村民的年人均收入仍不足2000元。

这里也被誉为“梦开始的地方”——2003年至2007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多次来到下姜村实地考察,和乡亲们一起,探索科学发展、脱贫致富的路子。习近平同志到中央工作之后,依然心系下姜村乡亲们的生产生活,四次致信,表达深切关怀。下姜村的乡亲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的指示要求,从科技兴农、产业兴农、艰苦奋斗、做优环境、盘活资源、完善机制入手,坚定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之路,实现了从穷山村向“绿富美”的飞跃。

生态好才有生活好

自2003年4月24日第一次到下姜村,习近平同志就一直惦记着下姜村的建设和发展。

乡村要振兴,生态环境必须先改善。很快,省农村能源办的专家到了,资金也落实了,村里建起了沼气池,厕所、猪圈、牛舍里的粪便污水,都流进了密封沼气池,村子干净了,村里的生态好了,村民们有了沼气用,上山砍柴的也少了。

在习近平同志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短短两年多时间里,下姜村不但农业生产迎来了历史最好收成,人均收入增幅创下新高,而且在党员干部带头下,发展了1300多亩效益农业,全村拆违拆旧1.3万平方米,建起了溪畔公园,拓宽了1200米的村道,修建了两个污水集中处理池,36户村民住上了三层高的新楼房,民主测评村民对村“两委”干部的满意率达到100%。

“2005年3月22日,习近平同志第二次到我们村来调研,他看到村子周边的山因为村民砍柴烧炭变得光秃秃的,于是就临时召集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开座谈会,会上跟我们说,要给青山留个‘帽’。”尽管已经过去十多年,时任村委会副主任的杨红马仍清晰地记得当时座谈会的场景,“他说,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当时我们大家都觉得‘很新鲜’,但对我们启发也很大,后来村里开发山林经济,首先想到的就是要保护好山林植被。”

久困于贫困的下姜村,从此开始了基于绿水青山的从“穷脏差”到“绿富美”蜕变之路:通过土地流转让村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然后引进资本发展成为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美丽农业,再以“原山”“原水”“原村落”为基础,深入推进农旅融合,并借着千岛湖全域旅游快速发展的东风,发展以农场采摘、登山康养为特色的旅游业和教育培训,先后培育猪栏餐厅、农事体验、手工展示、精品民宿等十余种业态,并成功创建AAAA级景区……2019年,下姜村接待游客达73.3万人次,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达到了39693元,较2003年增长了12倍,下姜村已从曾经“土墙房,烧木炭,半年粮,有女莫嫁下姜郎”的落后村,华丽转身为“农家乐,民宿忙,瓜果香,游客如织来下姜”的示范村。

下姜村的翻身记,从根本上唤醒了村民保护生态的意识,彻底改变了以往通过“伐薪烧炭”向生态要生活的传统生产方式,让农民吃上了“生态饭”,打心底明白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好环境,日子会过得更好”。

有习近平同志的引路是下姜的幸运。下姜村的幸福,也是下姜人十多年实实在在奋斗出来的。

2017年11月9日,下姜村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习近平总书记给下姜村干部群众寄来亲笔签名的十九大首日封。为感恩总书记的关心关怀,下姜村村民把每年的11月9日作为“下姜感恩日”。

红色寻访

年轻人:从出去到归来

乡村振兴,另一个重要任务是生态宜居,重点是转变村民的生活方式。

事实也证明,下姜人路子走对了。生态变好了,脑袋也“变富了”。眼下,下姜人自发创业激情高涨,根雕店、酒吧、奶茶甜品店等有城市生活风味的店铺逐渐落地开花。一大批外出谋生的下姜人,也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变化,许多人都已回乡创业。

2021年4月21日晚上7点,下姜村村委会的小楼里还灯火通明。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姜丽娟正召集下姜村民宿协会开会,重申“五统一”(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营销、统一分客和统一结算)的规范,以及做日常的管理培训。目前协会成员有37位。

姜丽娟是2020年8月接过了带领全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接力棒,成为下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的。

2012年春,下姜村发展的蓝图初现端倪时,大学毕业的姜丽娟还在杭州创业。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下姜村“美丽乡村,幸福下姜”建设明显加快。

2016年,姜丽娟辞职回乡,创办了由自己设计的“栖舍”民宿,成为下姜村新兴民宿产业的带头人。“‘栖’就是栖息,就是栖居。”姜丽娟身体力行践行着“栖”字里蕴含的居住理念。

作为返乡创业的第一位年轻人,姜丽娟的归来引来了村民们好奇的目光。“民宿是什么?”“是不是每天坐等游客上门就可以了?”“在小山村搞这个会比在杭州挣得更多吗?”姜丽娟试着跟慕名上门求教的村民解释各种概念,不过更多的时候她也在思考,应该如何增强游客的“栖居”感。“站在这里望去,你可以看得见下姜的山,望得见下姜的水,记得住这一份来自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归乡情结。”姜丽娟说。

时间证明,姜丽娟的选择是对的。

姜丽娟的成功让更多年轻人动起回乡念头。

2018年2月,姜德华辞去了杭州的工作回到了村里。“这几年虽然人在外面工作,但一直关注着村里发展。早就开始动了心思。”望着从门前成群结队走过的游人,姜德华笑着说,回来,除了乡情和乡愁的牵挂之外,也是因为看到了更多创业的机会。

半年多时间,姜德华一家就成了村里的“创业之家”:自己利用山里的资源做起了根雕;妻子在村里开了一家甜品店;六十多岁的老父亲把荒废了十多年的篾匠手艺捡了起来,编起了竹工艺品卖给游人;母亲则做起了特色小吃,专供村里的民宿客人。一家人的生活轨迹,随着下姜村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

在下姜村,这样返乡创业的热潮每年都在生动上演。曾经,他们离开家乡,只因为家乡的土地不养人;现在他们返回故土,因为故土生活蒸蒸日上。这一份份透着幸福与温暖的回归,传递着人们对小康生活的认真态度,回荡着人们为小康梦想不懈奋斗的追梦足音。

村党员干部:争做“四种人”

2011年从村党支部书记职务退下来之后,姜银祥就主动请缨成了村里的义务旅游讲解员。

这天,给游客讲解完下姜村发展的故事,走出乡村振兴展示馆,姜银祥看到院子里“四种人”相框前,又围着不少游客在留影。如今,这四个分别以“争做发展带头人”“争做新风示范人”“争做和谐引领人”和“争做群众贴心人”为题的特制大相框,已成了下姜村最有代表性的留影场景。

作为下姜村发展变迁的亲历者、见证者,老支书姜银祥对这四句话有着更加深切的感悟。在他看来,“四种人”的提法,包含着习近平同志对农村基层干部的谆谆教诲与殷切期望。

2006年5月2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第三次到下姜村调研。从防洪护村堤到村民家的沼气池,从高效生态农业基地到养蚕房,从村宣传栏到村里的放心店,他一路看一路与村民亲切交谈,全面了解村里的情况。

“看到村里生产发展了,群众生活宽裕了,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听说我们村里的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遇到难事带头上、涉及自身利益带头让这些带头行为,他感到很欣慰,也非常高兴。”习近平同志在下姜村走访调研时的一幕幕场景,姜银祥至今历历在目,“村党员干部要争做‘四种人’的要求,就是他这次调研中,与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进行座谈时提出来的。”

“习近平同志给我们提了‘四种人’要求后,我们很快就成立了蚕桑、中药材、茶叶和竹笋四个产业党小组,我就分在蚕桑小组。”时任村干部的杨红马回忆说,当时他在村里是桑园面积最大的农户之一,他的任务就是负责帮助村里贫困户或种养大户采购蚕药蚕具,村委主任姜发初则负责蚕种的订购和发放,“结果到了第二年,全村桑园面积就发展到了140亩,全年养蚕400多张蚕种,创下了历史新高,中药材和竹笋的产量也是历年来最高的。”

村里流转土地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党员带头签下协议;发展农家乐村民怕投入后亏本,老党员姜祖海带头开起了下姜村第一家农家乐;“无违建村”创建,党员率先拆除自家的违法建筑;村里成立实业发展股份公司升级业态,党员带头入股……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带领村民共同奔小康。

新格局:“跳出下姜,发展下姜”

历史的接力棒,由“新时期的新一辈”交给了“新时代的这几辈”。

在下姜这片乡村振兴试验田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的同时,“成长的烦恼”也随之而来:一方面,下姜村发展已经有了溢出效应,需要拓展容量、丰富产业;另一方面,同样的山、同样的水、同样的人,求变之心同样迫切——下姜村的巨变,周边区域的村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曾有人“抱怨”:“不能总把目光聚焦在下姜,我们也要富起来。”

那么,抱团发展怎么“抱”?乡村振兴道路怎么走?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兴、品牌共塑,这是“大下姜”抱团发展给出的答案。

2018年3月,杭州市出台了《下姜村及周边地区乡村振兴发展规划》(简称“1+4”规划),枫树岭镇28个行政村和大墅镇4个行政村在交通、旅游、农业发展、乡村建设等方面结成了“共同体”。这相当于在下姜周边画了一个圈,从一个村扩大到了32个村,面积也从10平方千米扩大到了340平方千米,涉及人口近22000人。

如今,“跳出下姜,发展下姜”——这片面积约340平方千米的区域,正在探索以下姜村为龙头、多村统筹协作的乡村振兴之路。

2020年6月24日,“千岛湖·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成立一周年之际,49岁的黄立法接过大红色的聘书,正式成为大下姜振兴发展有限公司的新任“掌门人”。

如今,除了下姜村已跻身国家级AAAA级景区村,枫树岭村、薛家源村、桃源凌家村等7个村也已成功挂牌浙江省AAA级景区村庄。2020年,大下姜接待游客154.26万人次,还辐射带动孙家畈村、源塘村等。

此外,去年大下姜还启动了“我们一起富”行动,着力构建强村带弱村、先富带后富、区域融合带动的帮扶机制。24个班子强、产业强的“强村”和8个“弱村”结对,通过支部联建、党员联带、产业联兴、考核联评等方式实现共同进步,同时还建立先富群体自愿帮扶困难群众数据库,实现家庭人均年收入1万元以下低收入农户全面清零。前不久,“先富帮后富、区域共同富”的大下姜联合体模式,成功入选2020年度浙江省改革创新最佳实践案例。

脱贫致富,建成小康不是终点,而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起点、新生活、新奋斗。这是一个关于梦想、奋斗、创造和奇迹的动人故事,它辉映过往,更照亮未来的路。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郑晖 通讯员 方琳 审核 英昌东   编辑:吴阳杰
党史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