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忠 摄
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丰富、深邃,既是我们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概括,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习近平同志认为,“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每个人的事。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和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财富,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独特的审美情趣、独特的传统气质,才能传承下去”。他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浙江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优秀历史传统的传承,尤其重视文化的创新发展。2005年省委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对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很高要求。他的文化思想,对杭州文化建设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
一、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内涵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他强调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2、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强调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3、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习近平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他强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4、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他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二、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在杭州的实践
2002年以后,习近平以讲话、批示等形式,对杭州文化工作给予多次指导。而杭州市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城市发展的战略位置,在围绕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主题,以文化名城建设为载体,以提高群众文化生活品质为目的,促进文化产业与事业共同发展的实践中,也书写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
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做出对西湖进行综合保护的重大决策。2002年初,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启动。工程坚持控制、整治、保护有机结合,实现了恢复全景、提升格局、还湖于民三大目标。在西湖免费开放的同时,2003年5月18日起,杭州“国字号”博物馆、纪念馆全部免费开放,实现了公共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申遗成功。
运河综合保护工程推进。2000年,杭州市九届人大五次会议做出《关于加快运河综合整治的决议》。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杭州11处申遗点(段)列入其中。
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取得了良好进展。2007年,良渚古城遗址发现,2013年入选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2015年,古城外围大型水利系统被发现确认。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杭州成为拥有三项世界遗产的城市。
为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城市发展理念从“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更迭。文化遗产保护、城市有机更新和民生改善的融合发展、互为促进,是杭州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理念和实践。2005年,《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实施,2013年上升为保护条例,杭州在全国率先建立“保护优先、应保尽保”的机制。近年来,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工程、与历史建筑保护相结合的杭州危旧房改善工程、湖边邨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等获得多个国际、全国性奖项,一大批“有故事”“有风景”的历史街区与历史建筑,丰富地呈现出杭州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城市风貌。
2、“最美现象”精神文化品牌培育。2011年后,杭州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培育“最美现象”精神文化品牌,在全市开展“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加大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宣传力度,连续开展道德模范(平民英雄)和“最美杭州人”评选等。在长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公民道德素质不断提升,道德新风尚不断涌现,各行各业的“最美人物”层出不穷,“最美现象”汇聚成“最美群像”在杭州遍地绽放。
杭州是全国较早提出建设学习型城市目标的城市之一。2002年,《关于杭州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实施意见》出台。2011年,《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2016年1月12日,杭州成为全球首批、全国首个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的城市。
3、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杭州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升级、服务运行机制不断创新,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服务体系,形成高效灵活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体系。
杭州是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发源地。2012年,临安市开始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法,通过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搭建起农民的“精神家园”。2013年起,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在杭州市全面展开。
享誉全国的还有杭州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2014年曾入选“全国首批民生改善典范城市案例”。如今,全市图书馆室串珠成网,特色主题分馆遍地开花,“杭州书房”更是成为集多种文化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小型文化综合体,真正实现了“平等、免费、无障碍”。
4、中国文创产业发展的“杭州模式”。2008年,杭州市正式提出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的目标。十余年来,杭州文创产业增加值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已成为全市第二大支柱产业。中国国际动漫节、杭州文博会是全国文化会展界的“招牌”;宋城演艺、华策影视连年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华数传媒、玄机科技等一批全国文创领军企业集聚杭州。杭州还是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最多的城市。2012年,杭州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中国首个“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2019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3735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23.3%。
三、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经验与启示
1、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高举旗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意识形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要使文化成为一个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离不开核心价值的引领。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把城市人文精神凝聚成全体市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2、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民族性、历史性与国际性统一。一座国际化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更多地将体现在这座城市中的“历史元素”上。未来的城市文化,必然是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又要符合现代文明的基本指标。以优秀的历史文化为内核,讲好杭州故事,并以之为出发点,开辟更为广阔的话语空间。
3、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处理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传承和弘扬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真正的文化传承,应当体现出一种文化的自觉,即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文化创新,既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4、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只有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才能创造新的更大奇迹。正如十余年来,历届杭州市委、市政府在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文化产业工作中的一以贯之,才使得这个城市的文化始终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5、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回答了文化为谁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如杭州通过“以文铸城”,促进了历史文化名城底蕴优势的发挥;通过“以文惠民”,提升了全市人民群众的幸福感,都较好地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6、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文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能产生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如杭州通过“以文化人”,提高了城市文明度和市民素养;通过“以文兴业”,增强了城市经济活力,达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人文效应三者的统一。
(执笔: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