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金萧支队二、三事
发布时间:2021-04-14 12:00:00

1942年6、7月间,为开展浙赣战役后浙东大片沦陷地区的抗日游击斗争,中共中央华中局先后派谭启龙、何克希等一批负责干部到浙东,成立浙东区党委和游击司令部,统一领导浙东地区党的组织与武装,先后开辟了三北(镇海、慈溪、余姚三县北部)抗日根据地、四明山抗日根据地,形成了以四明山为中心的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为牵制日军兵力,发展抗日武装,中共浙东区党委在1943年12月上旬,派杨思一、蔡群帆率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三支队六中队130余人,进入诸暨、义乌地区,会合诸暨“小三八部队”、金(华)义(乌)浦(江)八大队、诸(暨)义(乌)东(阳)“建荣部队”等武装力量。12月12日,杨思一在义乌大畈召开了军政扩大会议,宣布将会稽地委和金属特派员合并建立中共金萧地委。12月21日,在诸暨黄家店(今萃溪乡)成立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金萧线人民抗日自卫支队(简称金萧支队),支队长蔡群帆,政委杨思一,政治部主任钟发宗,下辖两个大队和一个机炮中队,计800余人枪,其活动区域包括诸暨、绍兴、萧山、嵊西、富阳、建德、桐庐等15个县。金萧支队成立不久即赴四明山参加反顽作战。

1945年,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节节败退,盟军计划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域登陆,希望中国军队配合。为适应这样的形势,粟裕根据中央指示,率苏中的主力南下,与浙西的第十六旅会合,成立苏浙军区,打算打通与浙东根据地的联系,并进而与浙南原红军根据地发展起来的敌后游击武装取得联系。这样,金萧地区便成为与浙西打通联系并进而与浙南打通联系的枢纽地带。2月初,新四军军部决定在浙西天目山区成立以粟裕为司令、谭震林为政委(未到职)的苏浙军区,浙东游击纵队隶属苏浙军区领导,编为第二纵队。与此同时,浙东区党委根据形势变化的需要,决定将金萧支队两个大队充实到浙东游击纵队,并抽调八大队、坚勇大队和诸北自卫大队各1个中队200多人枪,建立新的金萧支队,巩固和扩大路西抗日根据地。支队长彭林,政委杨思一。中共金萧地委和新组建的金萧支队,根据浙东区党委的指示,西进浙赣路西,恢复和建立地方党组织与地方武装,先后在诸暨、浦江、萧山、富阳、桐庐五县边区建立路西工委和金萧支队路西办事处,组建了诸暨、萧富两个大队及路西武工队。支队和各地方武装不断出击,拔除了一批日伪据点,并把重点放在开辟浙赣铁路以西至富春江边的广阔地区,在那里建立地方武装(称路西大队)和政权机构,力求建立迎接主力东渡的立足点,为浙东、浙西两军会师做准备。5月,金萧地委指示路西武工队深入富春江两岸,侦察日伪顽军部队番号、人数、驻地、武器配置情况,并派出人员与苏浙军区联络。蒋忠、何益生率路西武工队,从诸暨出发,渡过富春江,到达孝丰县白水湾井村苏浙军区司令部,向副司令叶飞汇报富春江沿岸和浙赣铁路沿线两侧敌情和地形、路径情况。5月19日及7月31日,金萧支队两次接应苏浙军区第四纵队第十、第十一支队数千人南渡富春江,进入路西和金义浦兰抗日根据地,配合新四军主力向日伪军进攻,使金萧敌后抗日根据地迅速扩大,地方武装迅速发展。8月抗日战争胜利前夕,金萧支队在诸(暨)北、诸(暨)义(乌)东(阳)、金(华)义(乌)浦(江)兰(溪)和路西等地区,向日伪军发动全面的军事攻势,先后多处日伪军据点,解放了金萧广大地区。抗日战争胜利后,金萧支队和金萧地区党政军人员大部奉命于9月下旬北撤,留下少数人坚持斗争。

来源:杭州党史网   作者:   编辑:吴阳杰
党史学习教育